(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焚烧博望坡时,刘备在位 荆州之战。 这场战役规模不大,但在《三国演义》中,由于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所以这场战役意义非凡。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指挥这场战斗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本人。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想趁曹操北伐袁尚之机攻打许都,派刘备率领大军。 刘备率军北伐,直抵叶县,逼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进攻刘备。 刘备撤锋,在新野县博望坡一带与曹军对峙。 交锋中,刘备派出少量兵力与夏侯惇交战,故意后退,随后烧毁了他的军营。 夏侯惇认为刘备无力再战,打算南撤,决定率军追击。

李典认为:敌人无故撤退,怀疑必有埋伏。 向南道路狭窄,草深林密,是埋伏的好地方。 于是劝夏侯惇不要追击。 大将夏侯惇不听李典劝告,率部与于禁追击,留李典守营。 果然,夏侯惇和于禁进入了刘备的伏击圈,遭到了袭击。 战斗并不顺利。 幸得李典率领后方部队相救,才脱离险境。 刘备见夏侯惇的援兵赶来,也不想再战,双方纷纷撤兵。

此后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攻取荆州,双方才再有交战。 刘表战死,其子刘聪投降。 《三国演义》中,焚博望坡是诸葛亮出仕后的第一战。 胜利之后,关羽、张飞等人由鄙视转向诸葛亮,他们在刘备集团中确立了地位。 那么,焚博望坡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吗?

要弄清楚这件事,首先要弄清楚诸葛亮做官的时间,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加入刘备集团的?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 临行前,他上奏后主刘禅说:“……始皇不卑臣,谦卑自毁,三访臣于 小屋,...... ......被推翻并被击败我在部队的时候奉命临危受命,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 ”这部《尚书》被后人称为《师表》。据此,诸葛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加入刘备集团。裴松之注《三国记》亦云:、诸葛亮 被派往东吴出使,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发动北伐,从推翻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而刘备和诸葛亮在失败前一年就相遇了。 话说,博望坡之战,是五年前诸葛亮与刘备相遇时发生的,与诸葛亮无关。

此战发生在刘备依附刘表攻打刘备之后 许都按照刘表的命令。总的来说,这场战役的规模并不大,就是一场简单的撤退追击战。 战了半天,李典看在眼里, 所以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撤退时伏击的成功,大部分来自于追兵轻敌。 无论是顺序撤退还是后撤,追兵一般都不会“中埋伏”。 为什么一般人会认为这场战役是诸葛亮指挥的呢? 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作用。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作者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规划后,还要在具体的事件中表现。 博望坡之战正好给了诸葛亮一个“惊艳亮相”的机会。

《三国演义》这样写合理吗? 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 《三国志》写博望坡之前,有一段背景介绍:“曹操打败袁绍后,南下攻打刘备,刘备派糜竺、孙干、刘表三人相通。” 表哥亲自到郊外接见刘备,以上宾的身份款待刘备,增加了刘备的实力,让他住在新野。荆州属于刘备的英雄日渐增多。刘表怀疑 说刘备别有用心,暗中提防。”接着就是博望坡之战。 既然那么多“荆州好汉”“臣服于刘备”,为什么后来成为群雄的诸葛亮此时不能臣服于刘备呢? 至于时间问题,为了整体人物塑造的需要,提前几年入仕就可以忽略了。 这会不会“冤枉”了刘备? 或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没有。 因为刘备是这群人的领袖,也是未来的皇帝皇帝,他的作用就是能用人,用对人。 至于平时小打小仗的策略,交给诸葛亮有什么意义呢? 更何况,诸葛亮的想法需要刘备点头同意。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诸葛亮在具体的战役中立下的功绩不多! 他的才华和成就主要表现在战略、外交和行政方面。 在战略上,诸葛亮看到了三分天下的大势,让刘备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拥有益州,建立蜀汉; 外交上,曹操攻打荆州时,劝说刘备与孙权联手,促成孙、刘连和在后主时期接管东吴后,与东吴和解,使蜀汉免于一死。 受到双方的攻击; 在行政上,制定了政策和法律,使蜀国稳定并得到人民的支持。 深深怀念,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说起具体的战斗,他很少在荆州演出。 这对于让刘备“如鱼得水”的诸葛亮来说何在呢? 尤其是,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如果出现一个军师,却没有战略,怎么可能成功呢? 既然刘备可以“借”张飞“打邮监”之类的东西,那么诸葛亮“借”刘备烧博望坡的计划又有什么坏处呢? !

不过,刘备的“借”实在是太可怕了。 诸葛亮先烧了一小把火,紧接着又是第二把火,把新野给烧了,然后就更可怕了。 熊熊大火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曹操只剩下十几个人逃回了许都。 还有一句话:新官上任三把火! 此后很少有人知道,刘备还能有焚博望坡这样的谋略,可见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