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家中国发布公告称,决定结束宜家静安城市店的试点,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停止运营。这意味着,开业3年的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终以关店歇业告终。
(相关资料图)
2018年,宜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效益开始下滑。意识到危机的宜家,提出了为期三年的“未来+”的本土化转型战略,投入100亿元,探索更多元、有效的经营模式。
位于静安寺核心商圈的城市店,就是这场转型的“试验”之一。但3年过去,宜家宣称,这家店已经完成了既定的“试验”使命,通盘考虑之下,决定停止运营。
宜家没有更多地解释,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但从关店的举动来看,宜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突进市中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利。
01
更加精致的城市店“试验”
2020年7月23日,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正式营业。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宜家城市店,被宜家中国寄予厚望。根据后者的官方说法,上海静安城市店是一间试验性质的门店,目的在于贴近消费者,了解他们的偏好和习惯,也为宜家探索新的业务形态积攒经验。
从门店形态来看,这家店的风格,的确与大众熟知的宜家标准商场大不一样。静安城市店地处上海繁华商圈,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是传统“蓝盒子”的1/10,陈列商品仅有3500件,涵盖厨具、床上用品、玩具等精心挑选的小件商品。
市中心选址,迷你店面,精选品类,静安城市店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传统宜家标准商场的反面——那些地处边郊的标准商场,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庞大的空间为顾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与一站式服务,所有的商品可见即可得,顾客在浏览、体验的过程中,看中了合适的商品,当场就可以买走。
相比之下,静安城市店显得尤为精致,其门店设计偏重艺术感,减少体积与分量感,仅设置了几套精选的样板间,以供顾客参考。
尽管品类已经缩减至3500件,但当中只有1200余件可由顾客直接购买带走,其余商品和9500件全品类商品,均需要由宜家官方微信小程序下单购买,送货到家,这与网购的流程基本无异。
为了吸引人流,门店里设置了儿童玩乐区、鲜花长廊、打卡拍照区等空间。在一楼与三楼,则出售一元冰淇淋、瑞典肉圆、热狗等明星产品,和更符合周边白领饮食习惯的轻食,甚至还出售帆布袋、T恤等文创产品。
与此同时,静安城市店还配置有宜家的全屋设计中心,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设计服务。
宜家中国区副总裁弗朗索瓦·勃朗特在接受中国财经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宜家在上海的转变旨在挖掘一种可能性,即让任何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抵达宜家市中心店,同时以特别的形态贴近上海本地生活状态,并展现出摩登的形象。
不难看出,静安城市店承担着向消费者展示与宣传宜家产品的重要功能。城市店这种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精致的门店、周全的配套服务吸引顾客,再通过线上与宜家庞大的产品库进行链接,最终实现转化。
然而,从最终关店的结局来看,城市店的经营模式存在一些难以化解的弊端。在宣布关店的时候,静安城市店依然保持了非常不错的人流量,但大多数顾客只是慕名前来,只看不买是常态。
如果耗费众多资源打造的门店,最终只是起到了宣传及展示的作用,考虑到市中心地段的高昂租金成本,这项投资或许称不上多么划算。
02
“突进市中心”
事实上,上海静安城市店并非特例,而是宜家试水新业态的其中一环。
早在2016年,宜家就已提出,“将现有门店整合成集酒店、家居办公室为一体的大型混合业态,并且将战略重点从城郊转移到市区。”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转折。自创办以来,宜家一直走的是“重资产模式”,所有的产品都是宜家的自有品牌,由宜家完成采购、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而为了降低成本,宜家偏好在地价低廉的郊区开设门店,凭借优质的商品与便宜的价格吸引用户前来消费。
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在上海建立第一家商场。在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宜家以每年2-4家店的速度扩张,在中国的28个城市设有超过30家门店,均以标准商场的形式存在。
尽管门店位置偏僻,但靠着低价格、高品质的家居商品,宜家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中国市场曾经是宜家全球销售额呈现双位数增长的市场之一,但在2015年达到27.9%的顶峰后,就开始显现出疲态。
随着本土品牌在质量与设计上的进步,宜家的产品优势已没有早些年那么突出。与此同时,宜家温吞的开店策略,在本土品牌的猛烈攻势下,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作为对比,像红星美凯龙这样元老级的家居建材卖场,覆盖了中国30个省市,共建立了94家自营商场、284家委管商场和8家战略合作商场;居然之家在国内的卖场数量高达428个,包含91个直营卖场及337个加盟卖场——这些数量庞大的卖场大多数位于繁华商圈,比宜家更为贴近消费者。
去年4月,宜家关闭了营业不到3年的宜家贵阳商场。这是宜家在进入中国市场24年后的首次关店,也从侧面反映了宜家传统“蓝盒子”门店经营模式所遭遇的困境。
尽管意识到市中心的战略意义,但宜家真正开始行动起来,还是得等到业绩承压的2018年。当年,宜家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仅5%,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40%。
宜家终于投入真金白银开始行动。2019年,宜家中国提出了“未来+”本土化发展战略,斥资100亿元,针对中国市场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探索小型店城市店等门店形式,以更好地触及消费者,实现多元经营。
广州宜家咖啡馆、上海宜家烘焙工坊、上海宜家综合体验中心,都是这一转型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宜家则开设了30多家类似的小型商店,例如伦敦的“规划工作室”,纽约的”城中心门店”。
尽管形态不同,但都旨在以更小的体量、更中心的位置、更具特色的产品、更符合城市生活需求的场景样板间、更灵活的售卖形式,来吸引更多客户,探索宜家“突进市中心”的转型之道。
03
线上热火朝天,线下摇摆不定
在宜家忙着调整门店经营模式的同时,家居消费市场正逐渐融入数字化潮流,越来越多的消费转入线上完成。宜家也承认,面对这股深刻改变行业生态的线上零售潮流,自己有些应对不及时。
在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本土竞争对手早早地布局线上渠道,进行直播带货等尝试的时候,宜家还停留在打造“蓝盒子”的重资产阶段。
直到2018年,宜家才开始推出手机应用软件;2020年,宜家才正式入驻天猫,开设全球首个第三方平台的线上官方旗舰店。
此后,宜家加快了线上化的脚步,于2021年推出了自有的购物小程序,并且将天猫旗舰店的覆盖范围由江浙沪“包邮区”,拓展到全国的301座城市。
此外,宜家中国还在上海组建了50人的直播团队,专门负责直播业务,并在全年进行了超过200场直播。
尽管反应滞后,但线上投入仍为宜家带来来丰厚的回报。2021年,宜家中国线上销售实现了超70%增长,占全部收入的27%。这让宜家看到了线上消费的潜力。
为了增强线上经营能力,在2023财年,宜家中国投资53亿元拓展渠道和数字领域。尽管宜家宣称,实体店仍是宜家零售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论是城市中心店,还是快闪店,或者位于北京五棵松或者温州的体验店,宜家仍在全力拥抱新零售,探索线下门店的潜力,但与热火朝天的线上销售相比,线下门店的定位已经显得愈发尴尬。
去年6月,宜家中国宣布关闭上海杨浦商场。这家门店与静安城市店的定位类似,是一家位于购物中心内部的小型门店,面积仅8500平米。
在回应杨浦商场关闭原因时,宜家中国解释道:“当时,我们观察到宜家杨浦商场服务商圈内的消费者在购买宜家产品时,有着不断增长的线上消费偏好。”因此,其决定不再把杨浦商场作为上海顾客触点矩阵的一部分。
静安城市店的关店逻辑大抵如此。其实,从手机、服装等行业线上化转型的经验来看,线下门店与线上零售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但家居行业有着低频消费的特殊性,通过城市门店这样的方式触及消费者,究竟能够起到多少效果,是一个仍待验证的问题。
在线上消费的大趋势面前,宜家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突进市中心”,找到线下门店的合适定位,使其与线上零售完美结合,仍需要花一番工夫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