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课堂改革
(资料图)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育对于初中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历史教育不仅包含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了解不同阶段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和能力。在初中学生历史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通常都是从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的。在现代教育中,为了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新课程改革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目的从以往知识的掌握转变成学生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培养上来。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育方式和历史教育教学目标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改变教育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历史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教材也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并且具有权威性和知识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知识,是一种教师传向学生的单向传播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材的单向传播功能得到改革,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掘蕴藏在历史教材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尽可能地与历史人物进行情感和心灵沟通,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和心灵感染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融入到历史潮流中去,从而形成与人类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才能更好地传承人类的理想和精神,实现人本身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学目标,还要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师做好引导指路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尝试,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精神交流,强调历史的批判性,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大胆创新闹心、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反思,让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独立探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意义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努力。
四、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便在教育教学上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历史教师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理论修养,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好榜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教授者变成知识的传承者和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这样的角色转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更加积极地去学习知识、去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进取的思想风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春苗.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体验教学之我见[J].课程改革.2013.(6).
[2]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治学之法.2012.(10).
[3]扎西次仁.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2.(8).
[4]马丽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改革.2012.(12).
[5]许花萍.如何推动初中教育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2013.(2).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设计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历史课的课堂导入做了一些尝试,如:利用历史歌曲、诗词导入,利用直观的历史实物和历史模型导入,用地方历史遗迹和传说导入,利用热点时事导入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够稳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离他们的时空距离比较遥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课堂导入的设计十分关键,“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设计不仅能创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拉近他们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还能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强烈欲望。笔者这几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此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列举几种导入形式,与诸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残暴,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 “五四”爱国运动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多媒体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五、利用热点时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一些热点时事正是这种联系的体现。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以通过香港回归庆典导入新课;讲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时,可以选用台湾时事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台湾是中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等。这样导入新课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体会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从而赋予历史学习以时代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教学;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感受进行简单分析。
1 设计课堂教学, 立足学生获取新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而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究竟怎样才算是“掌握”了历史知识呢?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应如何设计呢?
在执教《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我表情严肃的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来喧哗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宣布上课之后,我郑重地告诉大家:“新学期,我要重新选举我的历史课代表,选举办法为五道题小测验,内容是前三课的重点知识,题型有填空题和简单题,考试形式为闭卷单桌考试,成绩最高者为我新学期的课代表。”由于一直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课兴趣浓厚,听说只考前三课的重点内容,成绩最好的将成为新任课代表,所以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分发给学生,学生开始认真答起来。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我设置为“请你写出参加此次考试的感受”,我看到很多学生看这道题时怀疑的表情,似乎在问:“怎么还有这样的问题?”试卷收上来之后,我开始露出了亲切的微笑,前后两种反差极大的表情使很多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我告诉他们:“在过去的几分钟里,我模拟进行了一次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古代科举考试,请大家回顾一下刚刚经历的整个过程和切身感受,与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科举制的创立》。”这种设计完全走出了学生事先的任何想象,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一同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当然,我也从考试成绩优异者中选出了自己的一个帮手。
2 借题发挥, 提升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广大教师应该尝试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和艺术,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老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老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凭借经验和智慧,进行教学的“中设计”,去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好奇的信息,借题发挥。如我讲解的《中华文化的勃兴》时,让学生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老师:请你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于是,我借题发挥
老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如实回答,这样我才能决定是否给你送上一份见面礼。请听题:放假,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啊。
老师:老师的见面礼是一则喜讯,人大代表建议:除原有节假日外,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也应该放假,现在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它经送吃送穿陪玩更实在。更令人兴奋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充分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改变目前“土洋”节日倒挂的局面,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准备恢复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浓郁喜庆色彩的民风民俗。
平时有些同学对传统节目关注不多,了解不深,通过巧借题发挥,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民风的魅力,自然萌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走出盲目崇尚“洋节”的怪圈,同时将自己喜爱的节日民俗活动展示出来。
3 创设合作情境, 活跃历史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究合作方式,创设合作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我讲解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老师: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学生1:老师,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学生2:你说的太肤浅了,这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你得说出究竟哪里不同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3:干栏式房屋以桩木为基础,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地下住人,地上为活动区或堆放杂物。
学生4:我基本赞成生3的说法,但有一点与他分歧。就是干栏式房屋下层不是堆放杂物,而是养殖家禽家畜。因为河姆渡人虽然能够种植水稻,但种水稻不是很普遍,耕地的面积也不是很大,所以水稻的产量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出来的大米是供不应求的,只能靠养些家禽家畜作为食物的补充。
(我对生4的说法表示赞同,其它学生也认为生4有道理,可责备自己怎么就说不出来意思,我看得出这些同学的沮丧,于是,我因势力导,继续给其它同学创造动脑动嘴的机会。)
老师:河姆渡人为什么不建半地穴的房屋?
学生5:因为河姆渡人生活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温很高,气候潮湿。干栏式的房屋上下两层,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当地气候;半地穴式房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老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一道历史情境题:如果你现在处于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三分钟后,有一个男生大胆地站起来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从干栏式房屋下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到一楼的圈舍看看,有没有丢失的家畜。回到厨房,帮妈妈点火做饭,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吃早饭,过后,到不远年的稻田里用石镰收割稻谷。中午用陶罐到井里打水,喝上几口解渴,到楼上通风的地方睡一觉解解乏。下午,继续到田里干活。太阳落山了背着收割的稻谷回家了。晚上,围着火堆吃饱喝足,手舞足蹈后,到房间睡觉。这是一天的生活。”
这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开玩笑地说:“中午只见喝水没见吃饭,难道中午不吃午饭吗?”
“啊!不错,我们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早饭吃得晚,晚饭吃得早,是节约粮食。”
这个同学回答得滴水不漏,在这样的问题合作中,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4 探究学习, 增强直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注意给学生留足尝试、思考、发现的空间进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去亲自尝试历史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如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历程。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活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火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模仿“北京人”打制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
对于不同问题的探讨及实践,会使学生从中细细体味到:“北京人”生存的艰难,更深刻体会到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的漫长、坎坷、劳苦,更好地明白劳动在其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氛围;教师语言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用心营造初中历史的课堂氛围。那么,在此过程中,具体有哪些营造策略呢?
一、灵活使用教师语言,激活课堂
教师语言是教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不以为然,其实教师语言也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且做到灵活使用。首先,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规范而又系统的教师语言,懂得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积极参加专业培训等实践活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其次,适度的幽默,有利于激活课堂。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可在学生犯困、注意力不集中时开一个适当的小玩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一定要注意分寸,切忌覆水难收;最后,使用精准的历史学科语言,从点滴做起。例如,在讲授《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认识甲骨文吗?你们知道甲骨文出现在什么年代吗?有人知道图片上的物品叫什么吗?”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甲骨文文字和司母戊鼎的图片,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展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布置一些能够使学生参与进来的学习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得到自己的存在感;最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相信与枯燥乏味的教学相比,学生会更加倾向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授完八年级上册中国崛起的部分后,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我根据时代背景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近来很多国人倾向于出国旅游:美国、韩国、日本……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一致的看法,认为去日本旅游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怎么看?围绕这一话题,我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辩论活动,学生立足于各自的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在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历史,对待中日关系,在历史课堂上,更要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和掌控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实况、学生情况等因素,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做出一番创新;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完善历史课堂,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等;最后,紧跟课改的步伐,深入领会其精髓,与时俱进。例如,在讲授《图说红军长征》这一课时,考虑到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这节课的题目就在提醒我们要用图片进行展示,辅助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红军长征时的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等一幕幕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课堂所讲述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学生湿了眼眶,这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学生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总而言之,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初中历史课堂才能变得高效而又充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历史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历史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真正地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堂,让历史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卢玉权.如何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氛围[J].小作家选刊,2016(8).
[2]毛舟洪.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7).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5篇
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目的
1.课堂提问能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提问后,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在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错误的结论下,通过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该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2.课堂提问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同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3.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手段
适当地设置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并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
4.课堂提问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是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通过多种问题的解答,可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历史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切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那么就只能设计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封闭性问题比较合适。如果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就得设计一些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回答方式的开放性问题。由于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而这种知识积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是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的是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节课中,开放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适时,以免延误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提问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积累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握和回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区别吗?”针对初中(尤其是初一、初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
3.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要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避免提出模棱两可,或有可能产生多种理解的问题。只有问题清晰,目的明确,学生回答才不会有什么障碍。既不会冷场,也不会吵嚷。
4.要提问关键性问题,切忌随心所欲,“满堂问”
有的教师提问随心所欲,想啥问啥,课前不精心设计,不考虑目的,总以为问的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只会忽视教学重点,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诱导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一定要做好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关键性的提问,以便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1.建立安全、宽松的学校与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迅速减少。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其的评价;二是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上遭遇提问尴尬的次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这两点都是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分不开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首先统一思想,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少对人、多对事,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学校、班级心理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2.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在教法中设置悬念,创造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3.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法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性,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
4.创设提问的教学情境
在启发学生提问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历史教学情境应注意新颖有趣,有启发性,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作者单位: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6篇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提问,把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形式多种多样,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定。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有效的提问策略,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提问
课堂提问是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新知识,就旧知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讲解新内容作好铺垫,有利于新内容的展开、讲述;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经常就旧知识或是新知识提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三是强明主题,突出重点。教师一般就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为点化主题服务;四是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上遭遇提问尴尬的次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这两点都是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分不开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统一思想,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评价时应少对人、多对事,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同样,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这一原则,提问要争取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可能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渐进性的问题,从易到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所长。例如,我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套问题,问题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问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问题三: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问题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有难有易,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回答问题就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除此以外,为了让提问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小窍门,例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要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再提问题,否则一旦学生知道教师提问的不是自己,可能就不会去关注教师接下来所提的问题,也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可能就只是针对了教师所提问的学生。
三、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让学生思考: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四、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轻松释疑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只有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才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使提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侯 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科学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7篇
氛围奠定以后,开放式话题讨论还要注意其组织形式和讨论的目的性,否则课堂讨论有可能演变成电视剧情讲解。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如此方能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讨论课题。话题的设计不仅要能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升能力,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索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
1.创设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甲午战争,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马关条约》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设若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话题多样性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二、设置主题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和探索的最高要求是创新,所以,我们设置的历史课题不但要有探索性,还要有创设性和开放性。如此方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在探索思考中引导学生勇于摆脱束缚、解放思想,从新颖的角度来探索和思考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能力提高和成果创新。例如,笔者在教学近代史时,就打破常规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探索问题,诸如:“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失败了呢?”“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以什么为目的,其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如何通过开放性讨论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索能力进行的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参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设计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和拔高性的话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剧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所有,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
1、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便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2、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去甚远。
3、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学者凯洛夫所倡导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以讲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最大长处在于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历史剧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历史剧教学的流程
本文以文成公主历史剧为例,谈谈历史剧应该包括的步骤:
1、课前准备
A.学生的自由分组或者老师的合理安排
B.明确活动目的,和学生达成共识。追求有效课堂的原则让许多老师都明白,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那就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活动。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怎样发挥,通过活动希望他们体验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等,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就避免了盲目,在活动中能更自主。
C.演绎方式和内容在“开放”与“制约”方面的指引。现代的初中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在课堂上表演,他们总是很喜欢加入许多“现代”的元素或者改编一些现有的歌曲。但对于一节历史课又是否合适呢?虽然历史总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但我们讲解历史不是一直在追求相对真实吗?连串的问题提醒我们一线教师还需要对初中学生的历史剧表演内容进行“开放度”的指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我们教师处处要求学生怎么演,那他们就是木偶扯线工具,也就失去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发挥,那就叫“闹剧”,不是历史剧。所以我认为历史剧在表演形式上需要开放,但在表演内容上应该适当受到“制约”,最基本的就是要符合史实。
D.简单讲解评比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2、演绎交流
课堂上的表演,我们老师做好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就可以了,大部分时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但是在过程中我们应该设定一个评价的过程。初中历史剧的表演,如何评价呢?单纯性欣赏点评或者具体量化成为分数是否可取呢?教师单纯性的欣赏评分,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但是如果让学生漫无目标的点评又失去了过程性体验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应该设计出一个过程性评价的表格,一方面让学生不仅参与课堂的即时交流,在过程中学习如何评价,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演绎水平。另一方面,评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我课堂设计的表格主要是等级制,而且积极提倡自评、组评、教师评的办法。
3、课后反思:
作为教学的双向交流,我们仍然非常需要关注课程的反馈去改进教学。此外,这也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记录材料之一。课后反思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还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在历史剧教学的运用中发现历史剧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当然历史剧教学也需注意以下问题:素材要贴切;表演要有情节;教师需要指导。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52-01
教研组每周定期安排公开课、听课活动,执教者课后自评反思、听课者点评、专家精评引领,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模式。引导教师在课例教学观摩研讨中,使用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工具,进行自我反思、同伴点评、专家引领等研讨活动,采用边实验边学习边培训方式,促使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对教材教法的钻研,促进了教师形成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和专业成长的紧迫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素质,为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学的变革使课堂正在焕发活力。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创新平台,为教师创设了诸多的发展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断研究新教材、探寻课堂教学新方法。要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是关键。
一、教师的素质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推进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教师观点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其次多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进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为此,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二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
二、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1.导入新课。一节课的开头最为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如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课用了这样的开头: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处于末期,这段时间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被发现指的是文艺复兴,世界被发现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前面学过的文艺复兴是西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也包括人类能有勇气去探索世界,这个探索世界,就是要讲的新航路的开辟,它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巧用材料。如讲到一战中的马恩河战役的影响,引用德军参谋长的一句话:德国“已经输了战争”让学生体会,学生认识到:此战役标志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军难以承受长期战争消耗。再如讲到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危机提出他的治国方略,引用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让学生思考旧民主秩序指的是什么?即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新应用是什么?即国家全面对经济加强干预。讲到第二国际内部的左、中、右三派时,指出代表人物德国的伯恩施坦曾说:“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让学生指出运动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是改良,反映着坚持走改良主义道路。
3.运用插图。历史插图具有形象的特点,巧用插图有利于分析问题,如讲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时,用多媒体展现出这幅画,先让学生谈感觉,然后用美丽、恬静、和善进行了总结。在讲美国罗斯福新政时,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幅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幅名画,通过让学生看这幅画,总结出和善、高大、富有坚强的毅力、自信心、改革精神。
4.用历史人物的名言激励学生。如讲到法国拿破仑时,引用了他的两句名言:一句是我成功,因为志在成功未尝踌躇;另一句是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讲到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段就职演说:“我们并不怀疑基本民主制度的未来。合众国人民并没有失败,他们在困难中表达了自己的委托,即要求采取直接而有力的行动,他们要求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现在选择了作为实现他们的愿望的工具。我们接受这份厚赠。”从这两句言中,看到了这两位伟人,有志向,信心十足。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乡土历史素材;鲜活;初中历史课堂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备受关注。“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笔者所在安徽省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乡土素材丰富,在多年教育教学中,不断开发利用乡土历史素材丰富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内涵,增强探究兴致等方面,效果明显,营造了一个个教学亮点,鲜活了历史课堂。
一、丰富教材,扩展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兴趣,也便于引起学习时的联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对远古居民的模样和生活,学生只能结合影视凭自己想象,就连书上给出“北京人头像”,学生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很遥远。在这里,穿插了本地“和县猿人”遗址的发现,呈现“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学生眼前一亮,伸长了勃子在看,兴趣大发。教师顺势指出“和县猿人”遗址是江淮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根据出土化石鉴定,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进步,应属直立人中的进步类型,与晚期的北京人相当;其地质时代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距今年代为20万―30万年。学生对北京猿人感觉立刻亲近起来,一下把遥不可及的远古拉回到身边,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开阔了学生视野,生动了课堂教学。
二、就地取材,史料新颖,在趣味中增强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在“秦末农民战争”子目中,一提项羽,学生就很兴奋。项羽自刎乌江,后人纪念修建霸王祠。然而,后人就针对项羽是否该不该过江有不同的观点,由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出唐朝诗人杜牧“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北宋王安石“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引发思考。教师客观点拨:然而,千百年来,在“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尊他为项王菩萨,体现了老百姓对精神境界“义”的崇尚。在类似诸多素材中,实实在在的身边事例,让学生感受更深,受益更多。
三、情感教育的新载体,立足人文素养,提升爱国之情
首先,乡土素材在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众多人文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鞍山地区人杰地灵。有善于谋略,忠心辅佐的陶谦、陶安,有烽火浴战的韩擒虎、常遇春,墨客的谢I、李白等等,授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这些人物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乡土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乡之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奋斗不息的爱国之情。
四、巧用乡土素材,打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面对本地区众多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感人故事,采用讲故事形式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和真切地感受,编写历史短剧进行课堂表演,开展“地方素材演讲会”,古诗文朗诵等多种形式,对乡土素材灵活运用,打造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总之,合理开发利用乡土素材,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乡土素材有机巧妙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打造新亮点,把祖国“大历史”与地方“小历史”有机结合,鲜活历史课堂,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指导:初中历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