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1篇

中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出现,《易经》《中庸》中均有提起,概括的说古时的通识教育即为博学多识,也就是说博览群书,学习各家的思想文化,然后进行思考、总结。古时的通识教育大多属于文学、政治方面,但现代因为专业较多,科学性也较强,所以很大程度上每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悉心钻研。在教育教学上来讲,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方式,过于依赖他人的成功案例,虽然学生的类型可能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教育不是工业中的流水生产线,而通识教育对于师范学院来讲,则是为了培养拥有自己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工作者。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博学”,但这里的博学的基础为自由,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其它多样化的学科教学,以此丰富自己的学识,虽然看上去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其实不然。从以前到现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就是老师教课枯燥,而通识教育则是为了让师范学院所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无论是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教育学生等,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是根据自己独特的意愿,并不是随波逐流。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科学、真理等思想文化,令大学生的德心智三方共同成长。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课程的有效融合

生物科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等,可以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专业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生物科学专业每年的课程内容,来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力。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虽然很多,但大多数的专业内容都是相伴存在,即: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存。而随着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或是人民群众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所以生物科学专业的同时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定位人、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之间的影响,社会发展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为多样性、自由性,所以可以加入动植物与各地区人民、民族之间的关系课程。如:当地人民与该地区动植物的之间历史发展的文化相关课程,因为从古至今有很多靠山、靠海生存的村庄、城镇,人们的生活自然与该地区的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利用通识教育把自然、人、生物科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态自然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令学生对自己和其它地域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种课程,可以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更加具备教育教学的多样化能力。

(二)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析,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通识教育的老师拥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生物科学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更加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

三、结语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把中文、社会学、思想政治等文科学识加入其中,其教育的基础仍为专业学科,而通识教育则是通过两者之间的共性来令通识和专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步,并且在思想上以实现独立、成熟、客观的成长为目的。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生命科学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已经由单学科性向综合化发展,目前,对于生物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中学基础教育还有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但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目标分离

从现行的课程设置来看,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在形式上增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也增设一些选修课,但实际上能够真正体现通识教育本质的课程并不太多。目前大学通识事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无法全面覆盖到通识教育目标要求上。由于通识课程内容零散杂乱,缺乏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因而导致了通识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也缺乏系统性。从课程内容看,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都一样,就是通识性不足,知识层面多数停留在介绍上,较少涉及到其思想深度上,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关注不够,很难达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宽广综合的基础平台的目的。

1.2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当作高等教育里为专业教育打基础的基础教育。然而,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其实是一种误解,通识教育不直接与专业相联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虽然存在基础性的一方面,却不能将其等同为基础教育。事实上,基础教育可以看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间环节,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一些特性。

1.3缺乏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文理分科,且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较为狭窄,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就体现为通识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专业性很强,而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办几场讲座、开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缺乏一个课程体系能够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整的融合。没有科学的课程和课程论便不会有科学的教学,因此,课程设置在教育体系中总是处于中心地位,如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主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育无论在哪一阶段,都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1促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综合化

通识教育课程是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这类课程。通识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既不学习“教什么”,也不学习“如何教”,更不是专业的知识,但学习这些通识性课程,能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形成开阔的视野,为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当今社会,通才教育正替代专才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首先要具有广博的各科基础知识,用更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生物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对生物教师的各项知识都有挑战,因此就需要生物教师除了掌握过硬的生物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不同学科直接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生物教师只有全面的掌握相关学科内容,才能使生物教学更加完整的展开。通识教育与生物专业教育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长期接受理科思维训练的生物科学学生来说,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直接思维、发散性思维方式,人文的力量与生物科学的力量以及艺术、思维力量等有效结合,才有助于生物专业方向的发展。为了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通识性课程所占的比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交叉与渗透;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打破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宽厚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要教给学生最基础性的知识,却能使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科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跟上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在课程形式上,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2.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贯穿通识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依靠几门通识性课程,也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课程,而是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把通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个人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二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三是要通过加强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督促和约束。

2.3在第二课堂中体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应仅仅体现在第一课堂上,要实现这二者更好的融合,就要由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的活动融入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的理念。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和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另外,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课外读书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修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启发艺术灵感和哲学思考,将专业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主要是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师范院校就如何发挥优势办好该专业,成为构建相应管理模式的一个必要问题。为此,就需要我们融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学科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统一,使学生能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学教师。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领域全面、内容丰富详实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这个目标制定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涉及了很多的生物科学史.如,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细胞核的功能、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遗传定律发现史)(假说-演译法)、萨顿的推论及摩尔根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必修三: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

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1 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1.1 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内涵。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社会责任感教育。现代生物科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1.3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人的价值,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 创设实践情景,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1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情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带来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2.2 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要有严格的来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2.3 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生物科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华.加强生物研究,搞好生态建设[N].贵州政协报,2000

2 李佳.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N].日报,2000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行为、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问题在生活里发现,问题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生物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落实到我们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理解“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精髓。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所得。如,讲述细胞膜成分的时候,可以展示肿瘤医院的相关的检验报告单,引请大家思考癌细胞的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有什么关系;在学习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时,展示某人进行常规体检时所做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请学生判断此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正常。这些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枯燥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引导学生先回忆发烧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昏脑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可以进行正常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引导他们思考得出: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新陈代谢。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针对不同污渍哪种洗衣粉去污能力最强等问题。再如,学习血糖平衡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大家从胰岛素的功能角度分析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3.注重生物学史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包含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及孟德尔生平的简介”等。让学生循着前人的生活经验,重温前人的经典实验,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借鉴“生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夜晚和清晨到树林锻炼比空旷地好吗?家里养的植物夜晚放在房间内有益健康吗?如何延长家里水果的储藏时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才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并作出正确的个人决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基本方法。结合高中教材、学生竞赛,我开设了《生活中的实用生物技术》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人的ABO血型鉴定、利用多功能实验室中传感器检测人体心电图、血压的测量、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园植物的挂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生态瓶的制作和环境污染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等实用生物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学习过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交流和团队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各项科学探究技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我们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的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活教育”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11.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6篇

>>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对地方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与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 浅谈如何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索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探讨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索 试论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 论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型高等教育创业团队的探索 浅析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面向基层培养生物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宋大祥.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教育[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31):35-37

[3]Jinzhong Jiang, Chaoying Wang, Cuijuan Ren, Yun Li, Yanfen Huang, and Cong Pa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bio-resource major in Guizhou Normal College,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8: 2255-2260

[4]王傲雪,闫清波,苍晶,等. 深化试验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和生物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4,1-4

[5]宋刚, 唐蔷, 陈锐, 纪阳.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6]苏智先. 面向21世纪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11):32-35

作者简介: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7篇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重现科学巨匠的探究历程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作为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范例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应注意的是,用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要防止将科学探索的过程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以教师的简述为主,而自由组合定律则应以学生讨论为主,特别是孟德尔应用正交和反交两组测交实验的结果来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品质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生物事实的抽象。借助于这种概括、抽象的思维方式,人们找到了复杂的自然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等抽象的思维方式。

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从诸多事物及其变化中去寻求规律、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常用的科学方法策略有以下几点。

1.建立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运用归纳法提炼生成。只有相关的事例越丰富,才有可能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解释和表述,即概念的初步建立。例如,“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这是一个基于大量观察,观察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的身体结构,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一个结论。并不是只有施莱登、施旺分别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的结构,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先后观察了各种生物材料,才总结出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在观察植物、动物等多种细胞基础上,也才有可能建立这一概念。

2.概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举例演绎生成。如在学习“顶端优势”时,可呈现几个生活现象:园林工人修剪行道树,对盆栽花卉进行造型等,从分析这些生活现象中获得对顶端优势的感性认识。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诸如“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例子,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概念教学时要重视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概念时,教师可先进行渗透装置的演示实验:根据观察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两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半透膜两侧的物质分子大小的差异,最后得出渗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并让学生设计坐标系,用数学模型(坐标曲线)表示三种运输方式过程中物质的浓度梯度、氧气供应量与物质的运输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概念教学中充分“渗透”科学方法,便于生成概念。

三、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忆和解读生物科学史中的实验仅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亲历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做一做”,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实验成为高中生物教学中“教”的手段,也成为“学”的手段,更是学习、认识科学方法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教材重点安排学生做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的实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体会控制变量(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假说方法以及用图像法(绘坐标图区别酶和无机催化剂催化效果比较等)等科学实验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

四、通过解题“理解”科学方法,形成“生物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无非是解题和运用能力。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科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等。以实验题为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挖掘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合理因素,帮助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基本过程,并加深学生对这些过程的理解,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指导。

①生物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方法理论的应用过程,分析并完成典型的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方法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②高考试题的设计都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③高考导向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出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巨大。

总之,在解题过程中要重分析、重引导、重讨论、重总结,用一系列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去解决一般乃至于最困难的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思想方法”。从这个高度去看各种具体解题方法,不过是掌握了“生物思想方法”之后的必然产物,而这一切,正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产物。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实践感悟

“科学史”这个词跟“历史”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随着科学普及实践中对科学的文化方面越来越多的注重,科学史教育已经成为更好地理解科学、更好地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普及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亦明确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资料,有目的地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间接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生命规律。生物科学史是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学生关注其中,可体味科学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科学家追寻的价值观和规范中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利用科学史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科学史本身就有其历史性和科学性,同时,许多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用它们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介绍《伴性遗传》时,可以利用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的圣诞礼物与红绿色盲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借以引入对红绿色盲这一遗传病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入对伴性遗传内容的学习。

2.在介绍科学史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呈现资料,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创设情境,像科学家那样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学生从对故事的兴趣转入到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如,教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可利用遗传物质研究进程的资料展开讨论引入新课。“20世纪中叶,科学家用超速离心技术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科学家产生一个疑问并对此争论不休。由此,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展开讨论: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证明某种物质是遗传物的方法有哪些?”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科学家该用哪类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呢?是高等生物,还是低等生物?为什么?

如此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逐步深入理性思考,同时得到了科学思维的训练。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材料组织进行探究性学习

利用生物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要求,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织,加以整理、转化,设计成为有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探究课题。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和工作历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小心求证的,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如,在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结构》时,挖掘探究素材,设计探究过程,创造探究环境,引导学生参与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活动当中。

1.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获得灵感,确定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

查找沃森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有关科学史,将他们当时如何开展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研究工作,以及在探究DNA双螺旋结构过程当中,如何获得灵感并得到了哪些方法上的借鉴展示给学生。

沃森在《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曾认真讨论了鲍林是怎样发现蛋白质α螺旋的……不久,有人告诉我说鲍林的成功也很平常,并不是复杂的数学推理的结果……鲍林发现α螺旋并不是仅仅靠研究X射线衍射图谱。主要方法是探讨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用纸和笔,他的主要工具是一组分子模型。这些模型表面上看来与学龄前儿童的玩具非常相似……用同样的方法解决DNA的问题!我们只要制作一组分子模型,开始摆弄起来就行了。”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这段描述,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鲍林带给沃森的灵感是什么?沃森等科学家在揭示DNA结构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确定构建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

(1)构建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

查找科学家研究DNA分子结构的有关科学史,将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情况整理后,展示给学生。

将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情况,整理成探究性问题:组成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每个基本单位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

(2)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整理科学史,将科学家研究的DNA衍射图谱及推算的DNA分子的结构、直径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获取上述信息,运用模型法,你将构建怎样的模型?可能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进而展开开放式讨论,让学生像当年科学家一样,亲历科学探索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②查找并整理沃森、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的种种尝试,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讨:错误的理由可能是什么?有哪些是有价值的?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思维历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

③在研究暂时陷入僵局时,看沃森和克里克又得到了谁的启示,整理并向学生展示查哥夫带来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根据科学史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a.碱基配对方式应是怎样的?b.对原有模型的修订是什么?保留什么?

④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碱基如何连接?A-T与G-C碱基对组成的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吗?整理科学史中的相关研究结构,并向学生展示:四种碱基的分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嘌呤和嘧啶分子结构。解释碱基的连接方式―-形成氢键,A=T,CG。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的有关资料,重现这一经典的模型构建历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探究,完成思维性的探究式学习,进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并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并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物理模型相比较,不仅可以获得成功感,更将思维型探究式学习与操作性的模型构建相结合。同时,在模型建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的同时,不仅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体验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反思,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增强合作精神。

科学史其实本身也是科学知识,它丰富了对科学知识的阐述,但作为科学史教育目标来说,科学知识不应仅仅在这一方面,还应在于科学史能提供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同样目前我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是暂时的,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生物科学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照亮了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玛格纳.生物科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刘兵.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47.

[3]杨德平.利用生物发展史组织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1-328.

[4]刘本举.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育实践[J].生物学教学,2006,31(2):22-24.

[5]李碧松.深入分析教材,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J].云南教育,2001(4):25.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兴趣;主体地位;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学生积极性不高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生物教学之中,是改变学生生物学习中被动局面的关键,利用生物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用好生物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使生物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奇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引导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又如,利用故事启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思考、认知和理解。如1744年,普鲁士国王因麻雀啄食樱桃而下令扑杀麻雀,并给予扑杀麻雀者一定的奖赏,导致麻雀绝迹,害虫猖獗,樱桃也不再结果,后来不得不从国外引进麻雀,当地生态才得以恢复。这个故事会使学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存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再如,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名人故事,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家打开一个个生物谜团的经历和喜悦,使其对生物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勤奋学习生物知识,更多的探求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对高中生物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科学中的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意识。例如,“光合作用”教学中,可通过赫尔蒙特的实验让学生自信探索发现光合作用,使学生对水、土壤与植物体构造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蜡烛熄灭实验、小白鼠实验来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密封的玻璃罩中,有绿色植物的蜡烛会晚一些熄灭,小白鼠的生存时间也好延长,足以证明绿色植物可对浑浊的空气进行更新。总之,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同时,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认真的钻研知识,拓展求知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用好生物科学史,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使其主动研究知识,探索求知。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生物科学史可引导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技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物科技、热爱研究,积极关注现代社会的生物科学技术,认知现实中生物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生物科学史能够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将自己思想中的疑惑通过“动手”加以实践,获得答案。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教学中,对于基因学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且难以产生兴趣,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大的消极性、被动性。结合豌豆实验,让学生认知豌豆粒色、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对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产生兴趣,再结合人类的血型遗传,如“A型血”与“B型血”的两个人结合为什么会生一个“O型血”的宝宝,宝宝的血型还有什么可能情况。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其主动的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利用生物科技史教育学生“真知出自实践”,启发其积极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揭开生物科学真相。由此可见,生物科学可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了生物教学质量。

三、用好生物科学史,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杂,且较为抽象,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手段,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会将生物知识学习过程变的非常痛苦。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对生物知识产生较深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生物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趣味,有利于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呼吸”教学中,呼吸时ATP的主要来源,如何拓展学生思维,认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激发学生求职欲望,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有趣、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更有效的投入生物学习。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时生物科学史的利用能教育学生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发现生物界的奥秘,解开生命的一个个谜团,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裴容.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114-117

[2]李小灿.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1):92-92

[3]刘玲.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49-49

生物科学教育范文第10篇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共同家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因此,本教材把对科学的培养与科学素养、人文思想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意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从小树立对大自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教材对解剖动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实验不再要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鱼的呼吸”、“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后,都要求将实验动物放归自然环境中,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要求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动作要轻缓,以免使鱼受伤。以上这些实验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不要轻意伤害它们,更不要让它们从我们身边消失,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本教材中安排了“调查校园、社会和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和“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等野外实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验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接触和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逐渐懂得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使学生逐渐热爱大自然。

三、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本教材中安排了“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少林,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因此绿化祖国、保护植被、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预防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是生物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教材安排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实验活动,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合理营养对身体的健康的重要性,传染病、过量饮酒及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健康意识。

五、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人文思想教育

本教材实验中告诉学生“刀片锋利,注意安全!”、“酒精只能隔水加热,否则将发生危险!”、“注意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不要让皮肤接触它”等安全知识,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萌发过程中释放能量”等实验后,要求学生不要将种子扔掉,应该将种子送给农户做饲料,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好品德。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是学好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