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布鞋背手而行的老人、沿街叫卖的小摊贩、颇为少见的弹棉花店……说起太行泉城最具代表性的老街巷,南北长街无疑兼具了历史沧桑感与浓浓烟火气,且一直繁荣至今。伴随着老邢台人的日常,它印刻着城市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邢台人的记忆。

浓浓烟火满市井


(资料图片)

清晨时的南北长街,时不时有自行车、电动车缓缓穿行,鲜有大的车辆经过。车轮和石板街摩擦的声音,唤醒了沉寂一宿的老街,小摊小贩的吆喝声陆续响起。

一处门楼边被磨得锃亮的上马石边,几位老人围在一起唠着家常。说起长街的历史,纷纷说道“邢台老城区就那么大点,南北长街是老城中轴线最长的主干道”“以前这个街是土路,后来统一铺了青砖”“这条街上的店铺门脸小,但种类很齐全,生活在这里很方便”……

“南长街北长街,南北长街通南北”,这条长达两公里的街道曾贯穿古城,并且坐落在中轴线上,曾是达官显贵、豪商巨贾的聚居地。如今,从东门里进入南长街,一路上各色小摊、小店鳞次栉比,路面青石铺就,社家巷、卫衙街等小巷、胡同分布街道两侧。两侧一米来宽的小巷子弯弯绕绕,民居紧布,颇有曲径通幽之妙。步入一所老院,厚重的木门、摇曳的枯草、图形各异的砖雕……处处透着岁月沧桑。

三两句说不尽南北长街的车水马龙、市井烟火、青春光彩、几度沧桑。有的老房子翻了新,有的摊位易了主,街道铺了新砖……仍有很多人一直居于此处,守着老院子、老街道。“有这么一处老院子,感觉是自己的老家、自己的根。”在一处纵深的赵家院子里,前前后后十几间屋子,主人告诉记者,在这条街上,这种深深的老院子、住过一家好几代人的有很多。

老宅、深巷影婆娑

在北长街,一个高高门楼下,左侧放有一个石墩,顶上刻有莲花浮雕。“这石墩子挺老的,不记得什么时候放在这的。”70岁的长街居民史女士,带领记者来到长街里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老院子——刘家大院,她说这院子的历史很长,并且一直有人居住。穿过沿街的门楼是曲折的小巷,让人猜不出里面的景象。经过几间简陋的砖房,转过一个弯,别有洞天,古香古色的赵家大院赫然出现。只见门楼两侧刻着“耕礼”和“种义”,上面有仙鹤、鹿等砖雕装饰,朝里望去,一个青砖所砌的圈门将院子分为前后两进。

84岁的刘玉春老先生听到声音忙走出来,笑着说:“这个老房子已有200多年,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所建,我在这住了84年了。”

院子地面青砖、青石铺成,上面一层薄薄的苔藓,走进正堂,屋内随着居住的需要进行了部分改造,但右侧隔间的深棕色木制门框保持着原样,上书“善居室”,带着厚重的时代感。“父亲曾是清朝的一名秀才。”刘老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出门沿着长街到邢台一完小学(现逸夫小学)上学,街上常有挎着篮子卖烧饼的、卖香烟的。

从刘家大院出来,走到一处便利店前,居民说这后面原来是长街最好的房子,曾住着一户高家大财主,他们都称这里为高家大院,但后期经过地震等原建筑已不复存在。

在南长街西侧,还有一条沟通凤凰街与南长街的曲折小街道,名卫衙街,据说,以往居住者多是在衙门内当差的人家。

南北穿城古官道

长街位于邢台古城中轴线,从东门里到团结大街,中间有光明街将其一斩为二分南北,是邢台的“御路”“官道”,沿途周边都是“官家”住所。

人事有代谢,那些曾居于长街的达官显贵、豪商巨贾已成烟云,但街道两旁古老的门楼、散落的门墩、上马石,仍在诉说着这条街往日的繁华。

南北长街之所以被称为“御路”,因其有这样一段历史。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西逃的慈禧太后由西安启驾,一路经临潼、函谷、开封、郑州、彰德(今安阳)、磁州(今磁县)、邯郸、临名关,于十月中旬驻跸邢台。当时,邢台城内,黄土铺路,清水洒街,家家香花,户户灯彩。袁世凯临时把府衙辟为行宫,油刷了清风楼和东门城楼,并把长街拓宽为3丈6尺。

那时候,长街居住的翟姓、张姓和刘姓是有名的望族,杨姓是世代相传的皮毛商人,他们都有院院相套的大宅。据说慈禧前来的时候,杨家不但接待了朝廷贵客,还包揽了所有的御膳开销。

慈禧太后在邢台逗留一夜,次日上午出府衙行宫,穿过清风楼,沿长街出北门,跨北关桥、豫让桥,离开邢台。

有关南北长街的记忆有很多,20世纪50年代南长街南端还立有一座明代吏部尚书王本固的功德坊,上刻“义重朝野”四个大字;街上曾有个乐善好施的小道士诊所,免费为很多孩子看过病;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南北长街值得好好保护,这条街承载了邢台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居民刘先生说。

乡音、旧人、记忆……这就是老街巷,连接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千百年来,这条古官道上车轮滚滚,留下风云变幻的历史陈迹。如今的它,仍人来人往、热闹不减,悠然散步的居民,在沧海桑田之中静享着邢台古城的今日与往昔。(记者 郭红玉 赵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