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14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六安市召开,记者获悉,65年来,工程已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5.2亿亩、助推粮食增产1590亿斤,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助推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据了解,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惠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是以防洪、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有水力发电、生态补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省水利厅副厅长徐维国介绍,淠史杭工程上引6座大型水库之水,下连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座塘坝,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排体系,实现了灌区80%以上的自流灌溉,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
灌区受益范围安徽境内的耕地面积1270万亩,占全省1/6,正常年份粮食产量700多万吨,约占全省1/5、全国1/100,受益范围内的GDP约占全省1/3。淠史杭工程把荒岗连绵的江淮丘陵地区变成了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以前的不足80元增长到现在的13000元。
65年来,灌区经历了特大干旱和洪水的考验,抗旱减灾效益达1600多亿元;加强水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累计城乡生活供水100亿立方米,保障了六安、合肥及沿渠1400多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年均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塑造了山高水长、林茂草丰的优美生态。
持续开展水利设施提升改造。累计改善灌溉面积84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40万亩,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0.57和0.525,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3%,新增年节水能力3.62亿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影响灌区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的“卡脖子”问题,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灌区生态因水而美。
围绕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灌区加快灌溉供水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变,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加快灌区建设向质量效益方向转变,灌区工程屡创“禹王杯”“黄山杯”;加快工程管理向标准化方向转变,省管工程全线达到省级管理标准,2个渠首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加快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建立灌区水情、雨情、工情、农情在线监测的立体感知网,“数字灌区”项目初显成效。
此外,该灌区还在全国灌区中第一个引进世行贷款进行续建配套,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进行竞争性立项,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加快管养分离,组建用水合作组织,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李舒欣 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