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资料图】

在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小男孩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变长。我们都知道诚实是一种美德,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会撒谎。近日,《基础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人日常谈话中都可能说谎,经常说谎会影响身心健康。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心理学家罗伯特博士的研究小组,挑选了该校121对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告诉参试者,将与一位陌生朋友进行10分钟对话。一些参试者被告知要看起来讨人喜欢,另一些参试者被告知要表现得体,对照组参试者无任何提示。会面过程全程隐蔽录像。会面结束后,研究人员鼓励参试者指出所有不实之词。结果发现,很多参试者撒谎次数远远超出自己想象,60%的参试者在10分钟谈话中至少撒谎1次,平均撒谎3次。

罗伯特博士指出,谎话连篇会对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首先,说谎时人会高度警觉,产生出汗、口干、声音颤抖、呼吸和心跳加快、紧闭嘴唇等躯体反应。其次,大脑成像研究发现,说谎时产生的压力会激活大脑边缘系统,触发“非战即逃”的应激状态,使人忐忑不安。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经常说谎会对心血管造成额外负担,包括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和血液中的应激激素升高等,还会增加罹患癌症、肥胖症的风险。2016年《国家神经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显示,经常说谎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悲观、怀疑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做出欺诈、成瘾、甚至抢劫等不良行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们说谎的原因五花八门,主要有四大类型:

趋利避害。当涉及到切身利益时,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机会、更多资源或逃避惩罚而撒谎。比如在竞聘岗位时,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绩,比如犯罪分子被抓后编造故事,以躲避惩罚。

迎合他人。有的谎言是人们在社交寒暄时,为了赢得好感,恭维对方,增进彼此感情。

避免尴尬。也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询问需要什么,为了不被打搅,就说随便转转。

善意的谎言。有些谎言出于善意,比如医生对重病患者可能会说,继续治疗再观察一下,对家属则可能说出实情。

肖震宇说,整体看说谎不仅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特别是趋利避害的谎言,就像研究中所说,会激发人的应激状态,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甲状腺素都会升高。这些激素通常在人遇到危急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果经常说谎,交感神经总处于兴奋状态,全身肌肉紧张,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都会有长期影响。人在说谎时,因为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构成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变为非妄想型的谎言癖,就是一种心理障碍。经常说谎,还会给人际关系造成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个人职业发展和晋升都会受影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讲真话,人生箴言录》一书中曾讲到,要“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前半句的意思好理解,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后半句的意思是,告诫人们讲真话也要把握好分寸、火候,点到为止,不过于极端或尖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避免给自己招来无畏的灾祸。

肖震宇说,人们在生活中确实很难做到不说谎。对于利益相关的谎言,要知道它总有一天会被戳穿,自己是否能承受谎言被打破时的后果。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说谎。在处理利益冲突时,也不妨采取折中的“沉默”法则应对,既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伤害他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损失。▲

责编:赵子莹

主编:李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