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成都大运会于近期落幕。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宁潇涵以13.44秒的个人最好成绩为中国代表队再夺一枚银牌,成为继刘翔之后第四位在此赛事上获得奖牌的中国选手。现场观众或许不曾想到,在宁潇涵一次次风驰电掣般的跨越背后,有着学校“黑科技”对于平时训练的加持。“测量选手起跳、过栏的速度,完善技术动作,需要精确到每一帧的高速摄影。学校光电学院董立泉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清影像捕捉设备,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赵汐介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成都FISU世界学术大会上表示,我国近年来积极创新大学体育发展的理念、方法、形态,推动大学体育体系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合理、功能显著提升,体育有效赋能大学教育,更好服务育人本职。
大运奖牌榜的耀眼光芒背后,综合性高校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在竞技体育、“面向人人”的体育两方面共同发力,让高校体育精准赋能人才培养?
7月25日,河北省第二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运动员在田径项目男子十项全能之一100米比赛中。郝群英摄/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