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军家庭: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玉龙


【资料图】

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一个安卧在黄土高坡上的小山村,静谧而安详。

今年初,获得2023年中国诗词大会亚军的朱彦军,通过央视的传播,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请他讲课或分享读诗心得的邀约不断,他整天不是在外地讲课,就是坐飞机、高铁、火车、汽车奔波各地,参加各类读书文化活动。成为县文化馆职工之后,他更忙了。即便再忙,朱彦军都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亲,帮助老人干一些农活和家务活。

这个周末,朱彦军推掉了一个读书活动的邀请,回家探望父母。一进家门,他就开始忙活,忙着干家务,忙着给腿脚不便的母亲在门口铺设便道。

朱彦军之所以热爱古诗词,是受父亲的影响。其父朱德功早年毕业于平凉卫校,先后在乡卫生院和乡政府工作,爱好诗词。父亲的言传身教,家风的熏陶,深深影响了朱彦军。他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月工资只有30元,却舍得给孩子订报买书,《少年文摘报》《语文报》以及诗词类的各种书籍,陪伴朱彦军度过了整个童年。要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给孩子花钱订阅报刊、购买书籍的父母极其罕见。可以说,朱彦军的父亲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乡村知识分子,很好地继承了“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传统文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朱彦军能取得今天的优异成绩,正是因为父亲这位人生第一任导师的引领和示范奠定的基础。看到儿子在中国诗词大会高中“榜眼”,朱德功感到非常自豪,逢人就说。

朱彦军表示,作为一个平凡的农民工,不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但一定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他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而且给孩子们买书从不吝啬。他舍不得花钱买正版书,就从地摊上买来盗版书阅读。而给孩子们买书,却一定要买正版书。逢年过节难得的闲暇之余,他时常带领两个孩子一起大声朗诵诗词。在田间劳作或遇雨雪天气,他会即兴咏诗抒怀。据朱彦军的儿子朱保行回忆,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父亲领着他在雪地里行走,脱口一句“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让年幼的他瞬间走进了诗情画意里。

朱彦军每晚与千古圣贤对话,深知孩子是传承家风的重要对象,培养他们热爱读书,自己必须身体力行,为两个孩子树立榜样。他在外奔波了半生,要说有啥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一双儿女。大女儿朱灵考上了复旦大学,如今本科毕业,正准备研究生考试。小儿子朱保行也不赖,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书。诗词大会决赛结果一揭幕,儿子朱保行就给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爸,你在我心中永远是冠军!”配上了一张朱彦军在央视摄影师镜头下的帅气特写。

“今天能站在这里,要感谢我老婆的理解和支持。老婆,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一定好好读诗,一定好好挣钱,一定好好爱你。”这是在央视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朱彦军面对全国观众平生第一次向自己的糟糠之妻表白。

采访时,朱彦军对自己的妻子陈玉玉赞不绝口,而在两位老人的眼里,这个儿媳妇就像女儿一样亲。陈玉玉喜欢唱戏,不识字看不懂剧本,朱彦军帮着她抄剧本,再一字一句地教她死记硬背下来。每逢村上唱大戏,她登台一唱就是满堂彩。

“积善门中生贵子,和睦家庭幸福多,家和万事兴。”这是朱德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老朱家的治家格言。几十年来,父亲的谆谆教导,一直影响和鞭策着朱彦军。在村里,老朱家算不上高门大户,却倍受乡亲们尊敬,因为他们家父子、婆媳、兄弟、妯娌、夫妻关系,都相处得很融洽,让邻里十分羡慕。

在朱彦军父亲炕头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相框,里面贴着三个孙子的毕业照。他们是老朱家的骄傲,只要有人来家里,朱德功就不忘夸一遍孙子们。他还在孙子们的毕业照下方写了一行字:“爷奶希望我的乖孙子们加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终别忘了为人民服务!”

2023年5月16日晚,平凉市“谢谢我的家”“最美家庭”揭晓晚会上,朱彦军和妻子陈玉玉一起登上舞台,接受全场观众的掌声和鲜花,同时也收到了远在大学校园的儿子朱保行的视频连线祝贺。那一刻,朱彦军的眼睛湿润了。

“耕读传家、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夫妻相爱、子女成才”的好门风,是这个平凡之家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