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诊心理护理;护理效果;影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前哨阵地,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急诊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在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条件中,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急诊患者由于疾病较急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心理异常。患者的不稳定情绪可使应激能力降低,意志减弱,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降低,不利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1]。一般认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随着护理要求及护理技术的发展,掌握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对疾病的救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就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急诊科有护理人员13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8名;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3.8岁;中专8名,大专4名,本科1名。
1.2 方法 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制定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前后急诊心理护理后患者满意度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比。
1.2.1 急诊患者心理分析 恐惧心理:疾病急性发作或突发事件入院,瞬间超常的紧张情绪会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陌生的就医环境、急救设施及操作方法。如等急救措施、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都是患者恐惧的诱因。焦虑心理:对疾病现状和发展程度的担心,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紧张焦虑与恐惧情绪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与个体经历有关。过激心理:就诊时情绪往往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过激反应,表现为不配合抢救等行为。孤独心理: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单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加之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使患者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感觉。他们特别希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能经常陪伴在身边,以消除疾病的折磨。
1.2.2 急诊心理护理措施
舒适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急诊室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首先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可减轻患者恐惧,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尽量减少噪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稳重,态度和蔼,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1.2.3 建立充分的信任 急诊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交流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护士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解答问题语音要恰当,给患者讲明紧张患者对病情的不利影响,简明扼要地讲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建立充分的信任;给予精神安慰,提高耐受疾病的能力在抢救的同时给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力量,提高应激能力,使患者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2]。机体对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力就会增强,这对争取抢救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1.2.4 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树立崇高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旨,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诊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安全感[3]。
1.2.5 制定心理护理 因人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由于患者病情、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反复评估,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心理变化,从多个角度给予关怀和安慰,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4],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1.3 观察内容 观察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对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前318例急诊患者与心理护理措施后318急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调查,调查内容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对总满意度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例,%)
心理护理措施前(n=318)心理护理措施后(n=318)
满意108(33.96)196(61.64)
基本满意165(51.89)119(37.42)
不满意45(14.15)3(0.94)
总满意率273(85.85)315(99.06)
注:经统计学分析,心理护理措施前与心理护理措施后总满意率比较P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凭先进的仪器、急诊人员单纯熟练的操作技能已不能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5],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人、因病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急诊工作医疗需要[6]。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良好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急诊患者康复以及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华琴,王旭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24.
[2] 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
[3] 熊秀莲.基层医院急诊护理的管理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2123.
[4] 高雪梅,张姊.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5] 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4,12(1):889.
急诊护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8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目前,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发展也日新月异,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 工作流程推行分区分诊管理模式 如今,急诊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急诊科(室)发展为集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急诊ICU为一体化的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急诊模式主要是“通道式”,也就是说病人在急诊科进行简单的处置和初步分类后,即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早期救治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危重病人在急诊过程中相继死亡,不少患者死于送入病房的途中,错过了有效救治的大好时机。因此,目前加大院前急救力度,提高急救成功率是各国都积极在做的工作,在院前、院内的急救功能上密切配合,形成密切的链式连接与互助互补,出诊过程中遇到呼吸心跳停止时当场复苏或边按压边拉回急诊科,并直接送入急诊ICU;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可直接送入CT室,确诊后需手术时直接送入神经外科;当胸痛病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直接送入心血管病房开展PTCA等,亦可在急诊科当即行静脉溶栓治疗。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也就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院内急救系统共同组成了城市或地区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力求快速、规范、优质、高效,各组成部分努力发挥各自相应的功能。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ICU三者的互相配合以院前院内时间最为关键和薄弱。EMSS中的每一部分以及作为整个急救一体化的各个链接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环节是目前阻碍质量提高的瓶颈,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部分,应做为达到快速、规范、优质、高效的重点项目加以重视和完善。
2 确定合适的急诊科规模及急诊床位配备数 根据病人流量来决定急诊科室的规模大小,常规是以峰值的80%-85%为平均就诊患者流量来规划。急诊科的床位配备应根据就诊患者中需要进行急诊抢救和治疗的比例进行估算。
3 院前急救装备日趋完善和先进 目前救护车除增加了除颤仪及急救呼吸机、吸痰设备等,在通讯上增加GPS系统(卫星定位),管理上急救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不断加强指挥功能的建设、急救队伍的建设、急救装备的建设、培训功能的建设等,真正做到了快捷、安全、有效。交通工具已发展为路、海、空联合运用。发达国家开展空中急救早且普遍,瑞士于1952年,法国于1963年,前苏联、德国于1982年都已成立了有关的空中急救机构,美国许多大型综合医院都建有空中急救站,24h待命,接受任务迅速启动。在我国,由于经济水平的原因,空中急救尚不能普及,以前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动用民航或空军参与救援。
急诊急救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成功率,急诊对先进设备的拥有量是反映该科室乃整个医院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4 加大急诊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及配备合适的护患比例 目前,工作在临床急诊一线的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因此,快速、合理的发展急诊护理工作,必须注重急诊护理专科人员的培养。
5 结合健康教育实施针对性护理 健康教育是急诊护理的薄弱环节之一,在急诊急救时医护人员往往比较注重疾病的处置而忽略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安慰,或者护理人员给予一味地泛泛护理而没有根据患者特性进行针对性地个性化护理,这样,当病人发生抢救失败时就容易发生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抢救同时有效减少纠纷发生。
6 体现以人为本加大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支持力度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急诊科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管理者要设法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平的奖惩制度、适宜的工作负荷。
7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到三到位三意识,即思想认识到位、服务措施到位、管理工作到位;强化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急诊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症状护理;急诊护理;应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88-02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种种因素人们各种疾病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了医院的急诊科承载的急救任务越来越严重。在时代的发展步伐下,医疗事业快速进步,医疗机构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一直都是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出发,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护理,最终帮助患者减少痛苦,然而,急诊护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在最短的时间内,医生用最佳的技能抢救患者的生命的一门特殊艺术,因此,本文阐述了我院对收治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症状护理和常规护理的两种护理模式进行对比,最终发现是采用症状护理的患者满意度是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患者满意度的。并且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确诊治疗,进而建议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对于症状护理模式广泛利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在我院近1年中急诊科收治的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占55例,女性占45例,年龄在17-69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2岁,并且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症状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进行对比,症状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患者病例的比例是58:42,症状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之间的所有患者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护理工作人员的工龄均是在5年以上,在技能上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根据晚期心力衰竭病人的症状采用的方法
1.2.1针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护理方法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及时将患者的衣物松开,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并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给患者实施氧疗,在正常的情况下是给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高流量吸氧,需要患者配合的是要保持适合自己的舒适度的,坐姿的吸氧可以提高患者呼吸的顺畅度,然后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等方面,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相关的必要检查。
1.2.2出现疲劳的患者护理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是很容易出现疲劳的,很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丧失劳动力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平时的活动中给予帮助,这样就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帮助患者拥有和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情。
1.2.3出现疼痛的护理头痛是此病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对于轻者的患者可以直接给予舒适护理,对于严重的患者要给予服用止痛药物进行控制,患者需要建立经脉通道,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医嘱给予患者相关的镇痛和解痉药物。
1.2.4精神护理患者经常表现为情绪地下,精神不振,睡眠紊乱,可能还伴有抑郁等,对患者进行临床心理指导,告诉患者放松心情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医生的有效治疗,宽慰和鼓励患者。
1.3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是要安顿好急诊病人,之后要测量好病人的生命体征,并且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提供氧疗,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最后等到结果出来之后,再按照医嘱的诊断给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进行相关的常规检查。
1.4评价方法根据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患者病情的康复疗效满意度进行评价。
2结果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两种的护理模式之后病人以及家属满意度和身体康复状况比较分析,最终症状患者的满意度是95.96%,是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满意度84.63%的,另外患者采用的症状护理的总体康复状况为92.59%,也是明显的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68.63%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医生、护士日夜从事着高风险、高技术、高强度的工作,而且急诊室是一个集忙、乱、杂为一体的科室。医生和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是急诊护理的关键环节。这就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娴熟的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做好症状护理工作,为下一步的医生抢救工作打好牢固坚实。然而采用症状护理的关键是,观察患者的症状特征和身体情况。正确掌握患者的病情特征,对医生提供最新临床资料,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法。症状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症状认识和辨别能力,发现病情的表里关系,从而及时从细微处发现病情变化,同时掌握各类急诊的患者的观察点,认真观察,使症状护理具预见性。使急诊护理更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并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缩短护患差距。因此,对晚期心力衰竭病人采用药物治疗,症状护理和治疗后护理是对心力衰竭患者最重要的和必须知道的三个重要领域,患者和医生必须加倍重视。采用症状护理后得到了患者以及家人的满意评价,并且对于患者的病情起到了很好的配合康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诊护理发展的现状和与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急诊护理范文第4篇
1健全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
科内质控组正副组长由护士长和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质控组下设专科护理、科研教学、健康教育、团队建设、院感控制5个质量管理小组。科内护士根据其能力和特长每人隶属于一个管理小组,每组3~4名成员,每组组长均为科内质量控制组成员。各组分别承担科内健康教育、优质服务、实习带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书写、科研教学、教育培训等工作质量的指导与考核,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形成立体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质控员”的组织氛围。
2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新理念
2.1患者安全与护士安全的关系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求是人的5大基本需求之一。要让患者安全,先得保证护士安全。护士长根据科室的繁忙程度合理排班,根据护理人员各自能力和优势合理分配工作,使护士在最佳的身心状态下工作。(1)急诊环境开放,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事件时有发生,在门诊大厅加强了夜班保安力量,使护士能以饱满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服务患者。(2)为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加强后勤保障支持系统,配备了4名护工,使护士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给患者。(3)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的人员搭配,确保薄弱时段(夜班、节假日)护士工作忙而有序,高低(年资、能力)协调搭配,小组负责制。高年资护士起协调指导作用,规避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紧张焦虑等不良因素。
2.2建立安全事件自愿报告系统长期以来,很多护理差错都是采取强制性报告,传统的处理则是以分析个人原因,查找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通过批评和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个人和科室产生担心受罚、受责而采取隐瞒或包庇态度,这不仅无法避免差错再次发生,而且还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建立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自愿报告发生护理不良事的个人不进行惩罚,而是认真分析原因、改进工作流程、制订出各种防范措施。比如因输液患者多,环境嘈杂致护士按传统方法呼叫核对患者姓名时出现患者误答、液体错挂情况后,当事护士第一时间向护士长报告此事,科室质控组及时讨论制定了“治疗护理双向核对制度”,并在月质量讲评会上对该护士积极补救行为和诚实工作态度予以表扬。有效避免了此类情况再次发生。“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是医院安全文化的重要标志。事故通常不是孤立因素导致的,而是系统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防范系统包括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工作职责、团队、技术、个体等因素,如果整个系统不予纠正,仅仅责怪个体,同样的差错依然会发生。
护理管理者不应简单惩罚负性事件的当事人。建立自愿性报告系统重点突出“非惩罚性”,即报告不作为对报告人和报告内容所涉及人员及其部门违章、处罚的依据,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罚;使临床护士相互之间在出现错误时,能够把自己的教训与其他人分享,避免同样的错误在同行之间重复发生,经验教训共享,起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目的。当然,也不是任何事情都不惩罚。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患者人身伤害(损失)和经济赔偿的不良事件,根据伤害程度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立即做出整改、反馈。对于积极上报差错事故的科室或个人予以各种形式奖励,同时对隐瞒不安全事件的责任人加重处罚。
2.3建立缺陷分享文化知识共享和信息共享是有效团队表现的重要因素。同事之间的沟通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作用,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和缺陷,防止意外差错的发生。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建立了“疑难病例追踪反馈制度”、应用“典型案例剖析法”,开展警示学习探讨。例如:醉酒患者厕所跌倒、误吸;主动脉夹层患者挂号时猝死;输液患者张冠李戴等典型病例的讨论学习借鉴,科室及时制定完善了醉酒患者的风险预警管理,输液患者双向核对,急诊患者规范接诊等安全管理制度,引导护士在护理活动中做到“标准在心中,质量在手中”。长此以往,科室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而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又可使护士时常自省,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缺陷主动报告,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2.4建立有效的失误补救系统技术补救是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首先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将患者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服务补救是在服务出现失败和错误的情况下,对顾客的不满和抱怨当即做出的补救性反应。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反应重新建立顾客满意和信任。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失误造成了患者的不满意,当班护士或护士长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因、结果,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倾听患者需求,耐心解释,真诚地表达歉意,积极合理补偿。
3完善护理安全文化保障体系
3.1从物质层构建护理安全文化(1)完善的安全环境:急救区域宽敞明亮,标识清楚,各室布局合理,符合院感控制标准。(2)醒目的安全标识:观察室设有“稳走慢行”、“小心坠床”、“贵重物品,妥善保管”等警示性标识。(3)科学的安全系统:各室和重要通道配有先进的监控系统。(4)齐全完好的医疗护理设施:抢救室物品、器械、药品每日核查,每班交接,性能完好备用。
3.2从制度层构建护理安全文化(1)不断完善各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抢救室工作制度,查对交接制度;特殊疑难病例追踪反馈”、“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120接诊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危重患者电话告知、“平车安全使用”等制度。(2)制订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及报告制度:仪器、人员调配,批量病员救治,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训练考核,人人熟练掌握。(3)落实护士长夜间查,科室护理质控小组长日查制度(每班至少有1~2名质控小组骨干上班,跟班随机抽查);每月分组开展质量自查和优质服务示范之星评选活动。每月质量讲平会,对查找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落实改进措施和绩效考核管理。(4)履行护理风险告知义务:对抢救患者,醉酒患者,外伤患者,洗胃患者制定风险告知书。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
3.3从行为层构建护理安全文化(1)建立系统、长效的培训考核机制,提升护士综合素质:科室成立教学小组,制定了不同层次护理人员长远规划与详细培训措施。低年资人员重基础理论与专科技能,有计划到心电图室、麻醉科、ICU等进行科内、外培训;高年资人员重急救思维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采取外出进修、攻读硕士研究生、专科护士培训、开展急诊护理研究等多种形式,培养新型的急诊专科护理人才。(2)加强应急模拟演练,提升护理风险预警管理:定期演练医护抢救配合。(3)依据工作质量标准,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洗胃、抢救、危重患者护送,急诊患者接诊规范等,不定期抽查,定期考核。
3.4从精神层构建护理安全文化(1)加强法律法规和人文知识学习,感悟职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2)确立“绿色通道,安全快捷”的团队工作目标,从形象、服务、沟通、流程、技术、安全等方面制定细则和流程,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组织丰富的团队文化活动,分享喜悦,塑造爱心。(4)搭建学习成长平台,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价值导向。
效果
见表1。通过近3年的护理安全文化建设,科室先后获得市十佳消费者满意窗口、院优质服务示范科室、安全流动红旗科室等荣誉。科内护理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数有了显著提高,严重护理缺陷明显下降,护理满意度稳步提升。
讨论
护理安全文化是通过创造和谐的安全氛围,对护理人员的安全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目的。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是评价护理质量,识别预防差错事故的最重要管理方法。“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是医院安全文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调动广大临床一线人员参与医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医务人员自觉地遵守规范而避免意外发生。安全文化的研究为医疗机构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新护士的安全理念,培养其主动报告意识,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对不良事件进行报告,优化科室护理安全文化环境,提高护士识别护理风险的预警能力,使护理风险预警管理能把对护理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前馈控制。
急诊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液内科;急诊;脑出血;护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等[1]。这些环境问题都可能诱发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癌等。同时,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出血的患者不断增加[2],血液内科的急诊护理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为例,探究优质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在18~79岁,平均41.6岁。其中出血性疾病最多占52.21%(71/136),以脑出血为主,红细胞系统疾病占16.91%(23/136),白血病系统疾病占30.88%(42/136)。1.2急诊护理:对于血液内科急诊的患者,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熟练的掌握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即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再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并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3]。1.2.1评估病情:当患者进入急救阶段时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首先通过患者的症状初步进行归类,如急性出血、高温发热、贫血等[4]。再依靠家族病史或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判断患者所属的疾病类型,如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症状,应先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依据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指导。做到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2呼吸系统管理:呕吐是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一般呼吸道会被患者的呕吐物堵塞,造成的呼吸不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诊治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呼吸的通畅。如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应及时清理,如患者仍在呕吐阶段应将患者的身体侧倾,以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如以上工作进行后患者仍然呼吸受阻,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呼吸的顺畅,防治缺氧造成的损伤。1.2.3循环系统管理:脑出血患者的血容量往往不足,医护工作者应检测患者的颈动脉以及桡动脉,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6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颈动脉搏动,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桡动脉搏动。此时应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1.2.4急救成功标准: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恢复,如心跳正常,呼吸正常,循环系统正常(动脉收缩压高于80mmHg),送往住院部无生命危险。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手段,我院136例急诊患者中11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6.76%,抢救失败18例,病死率为13.24%。死亡18例中,9例为脑出血患者,4例为血友病患者,3例为白血病者,2例为淋巴瘤患者。
3讨论
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的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很多血液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院遵循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标准,利用最高效的护理手段配合及时的救治挽救患者的生命。护理工作者合理的安排站位,及早的进行严密的组织分工,并在抢救过程中有秩序的配合。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等链式并联样的操作,把握急救过程中最宝贵的10min。为了抓住抢救的宝贵时间,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多项措施同时进行,护理工作者由曾经的被动执行医师的安排转变为主动执行各项急救护理工作,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如患者持续的呼吸不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护理工作者应提前帮助患者开放气道,并打开呼吸机,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合适的参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同时另一位护理工作者可以建立静脉通道,并采血化验,同时操作保证护理的高效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急救护理时也要注意对症护理、对因护理,在不能明确患者病因的情况下要谨慎护理。对血液内科急诊患者进行及时、正确、优质、有效的护理以及安全迅速的治疗,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86.76%,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应该受到临床的推广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翠云.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60-61.
[2]徐丽珍,廖玲丽.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111-117.
[3]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19):1758-1759.
[4]马春霞,刘东英.血液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4):205-206.
急诊护理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急诊科接受急诊输液≥3d患者150例。患者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无精神病史,且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75)。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30.8±10.7)岁,体重指数(21.9±3.2)kg/m2。研究组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31.2±11.7)岁,体重指数(20.5±3.0)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及性别构成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遵照医嘱输液并观察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稳定患者情绪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按照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①按时访视患者,详细询问其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诊疗,安心进入角色,以最佳心态接受诊疗。②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不随意议论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平等对待每一例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其紧张心理。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患者的诊疗及护理工作中。促使患者建立积极接受治疗的坚定信心,消除焦虑情绪,取得患者在护理上的积极配合。③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教育,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接受现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卫生保健知识。④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输液流程。制定严格的输液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对输液操作全程实施严格的查对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⑤嘱咐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自控能力。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观察指标:采用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总体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0.05),总满意度:研究组86.7%(65/75),对照组58.7%(4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输液的患者心理及生理上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大多数患者可产生情绪变化,而这对患者疗效及预后有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掌握急诊输液患者心理变化的规律,探讨对其可产生有效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优质护理,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消除心理顾虑,促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在急诊输液工作中,主动“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合理,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研究证实,优质护理措施对保证患者心理状态处于较佳水平,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着重评价优质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护理前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其原因考虑可能为,患者入急诊科治疗时,病情不稳定,易对治疗措施产生不信任,并随之伴有恐惧、抑郁、焦虑、自卑、失望甚至绝望等多种负性情绪。这提示,对急诊输液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中,对急诊输液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且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升高。这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消除急诊输液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
急诊护理范文第7篇
切:切着包括脉诊和按诊,是中医特有的诊法之一,中医把脉相分为28种,临床上非常注意脉象与病情的关系。接诊护士为患者进行初步的诊脉时,如发现患者心跳频率减慢,就应考虑相关的疾病:颅内压增高、黄疸、伤寒、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脉象不整的疾病:异位节律、心房纤颤、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在接诊腹痛患者时,触摸疼痛部位了解疼痛触及范围及程度如按之腹部有结块,手下如蚯蚓蠕动多为蛔虫病;患者右下腹作痛拒按,但按之有包块者,常见于肠痈。我们通过初步的切诊并结合其它三诊,得知病情发展的缓急后,及时给与相应的救治。
结果
通过应用中医四诊辨证法后,对急诊护士的漏诊、误诊次数、病人投诉意见本、危重症患者入院得到专科诊治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等资料项目进行调查比较,结果见表1。
讨论
1中医四诊是预检的前提,是收集患者客观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有机的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迅速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将各类患者准确分到相关诊室就诊,避免因漏诊,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让患者在最佳时间窗内得到治疗和护理。
2中医四诊的实施有效将轻、中、重度患者进行分类,使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待其病情稳定后,能迅速转送到专科治疗,缩短了危重症患者在急诊候诊滞留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急诊工作效率。
3提高了护理队伍的中医技能水平,树立了中医护理特色的品牌效应,加强了中医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理念。
4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别。多数患者因疾病的影响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常常不能详细描述病情,甚至隐瞒病史,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在短时间内能够有重点的询问病史,运用中医学四诊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迅速而及时地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因此,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全面分析,才能对危及到生命的疾病做出鉴别,使患者得到快速有效地救治。
通过我科开展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评价,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辩证分析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应用辩证施护服务于病人,使急诊护理更具有中医特色;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中医临床护理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用与推广,更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急诊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急诊;外伤;换药;交叉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5-01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事业也发展起来,创伤患者的数量也显著上升。医院急诊科承担着处理患者的外伤创面或感染、手术切口等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换药、护理的工作。外科门诊换药指的是处理患者伤口和更换敷料,换药的目的是有效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并将伤口坏死组织、分泌物、脓液等清除干净,确保创面清洁及伤口引流通畅,从而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患者伤口愈合[1]。急诊科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创伤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高[2]。因此,急诊科换药室应当严格遵守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素质,保证换药室的环境卫生,将预防交叉感染作为门诊换药室的重点工作。
1临床资料 于2016年1月~2016年3月急诊诊外科治疗80例外伤患者,其中男 53例,女 27 例;年龄9~75 岁,平均 43.5 岁;受伤至伤口处理的时间为0.5h~5d,平均6.2h,其中,感染伤口感染34 例,清洁伤口46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创伤后病人常有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对疼痛的恐惧,加之对伤口愈后的担心,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活动。所以换药时首先要态度和蔼,文明用语,面带笑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换药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伤口情况,告知其换药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伤口有一定的了解,减少不良的心理。急诊外科门诊换药时,不同年龄、伤口的患者有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3]。
2.2换药前准备 让患者了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指导患者采取舒适,同时便于操作,伤口要充分暴露,有充足的光线,同时注意保暖。初步了解创口部位、类型、大小、深度、创面情况,以及是否为带菌或化脓创口,有无引流物,以便准备适当敷料和用具。无菌创口换药应到无菌室进行,感染创口在普通换药室内进行。
2.3伤口处理 所有外伤伤口都用0.1%新洁而灭、生理盐水、双氧水等清洗,伤口周围选用碘伏进行消毒,消毒的范围从伤口边缘向外圈延伸4cm,然后针对不同伤口采取不同的清创、缝合及确定换药顺序及次数[4]。
2.4清洁的伤口护理 清洁的伤口是指没有污染的伤口,如刀伤、无菌手术切口,创面干燥。换药的目的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对伤口周围进行清洁消毒,以防止伤口感染化脓,每2-3天换药一次即可。常规用0.5%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消毒2边,0.9%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外敷油砂(遮创妥)。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保持创面新鲜干燥。
2.5感染的伤口护理 指损伤时间较长或已经发生感染化脓的伤口。换药的目的主要为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感染重且脓液多的每天换药,较轻的隔日换药。感染严重时,可引流排脓,必要时拆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予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伤口周围用碘伏充分消毒。对于化脓的伤口,应清除周围脓苔,以利愈合。对于下肢小面积烫伤感染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洗消毒后用呋喃西林湿敷,创面新鲜后再用优拓覆盖无菌纱布包扎。若气温较低创面渗液较多局部可用烤灯烘烤20分钟/次,每天2-3次。优点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
2.6特殊伤口的换药 动物如犬、猫、鼠等咬伤,病人的伤口需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碘伏外涂并暴露伤口。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一定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根据伤口情况应用抗生素。
2.7预防换药室交叉感染措施 ⑴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无菌观念,如要求操作前后应用"六步洗手法"流水清洗并消毒双手。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帽子,并定期清洗更换;⑵加强换药室管理,完善换药室规章制度,如物品清洁消毒登记制度、消毒液更换时间登记制度。严格控制换药室进出人数和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检测空气质量。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并执行。要求使用专用抹布和消毒药液对室内桌椅物件进行消毒灭菌,保持清洁。及时严格清洗消毒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要时进行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及时处理使用过的敷料、引流器等一次性医疗物品。不使用过期药物和医疗用品;⑶医护人员及时正确处理创口,根据伤口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换药方式。换药时遵守清洁伤口优先,感染伤口在后的原则。换药时检查伤口是否红肿,是否有血迹,是否有分泌物等。彻底清除创口处的异物,缝合时保证皮肤对位。根据伤口选择相应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药物。
3体会
急诊科患者的伤口类型比较多,需要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采取治疗。无菌原则是外科伤口换药时需要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即换药的整个过程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相关器械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换药前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伤口情况,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换药后根据患者伤口的愈合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患者病情的恶化。换药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还需要严格区分无菌和有菌伤口,以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根据不同的伤口类型确定换药顺序,即先清洁伤口、再污染伤口、后感染伤口。根据伤口情况,告诉患者下次换药的时间,换药后让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对小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渗出量及疼痛。如渗出量过多或出现剧烈疼痛,立即来院复查,切不可擅自处理,随便包扎。对置引流物的伤口,告诉患者切不可随便将引流条取出,换药最好在医院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外科伤口换药方法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4):1287-1288.
[2]梁丽英.外科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304.
[3]杨笑媚.浅谈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336.
急诊护理范文第9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61例,年龄16—40岁。
1.2癔症诊断标准按照《实用内科学》第10版2156页的诊断标准:①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②症状有夸张、做作、易受暗示影响的特点,精神症状为发作性,发作间期无后遗症;③躯体检查不能发现相应器质病变性格偏向内向。
2结果
2.1发病情况发病的患者直接或间接有精神刺激史,其中同事问争吵56例,父母训斥10例,领导批评18例,看到同事晕倒,由于惊吓而发作2例。
2.2症状86例患者中,晕倒40例,头晕15例,抽搐15例,头痛10例,抬肩样呼吸6例;住院10例,留院观察76例,其中2例先后住院2次。
2.3检查86例患者中,CT检查45例,脑电图检查25例,脑脊液检查2例;同时作心电图、B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现象。
2.4治疗及结局留观患者给予能量合剂及对症处理,其中有2例住院治疗,也给予极化液,对症治疗。均留观一二天,其中仅有2例住院7d,此外,通过医生、护士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以及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全部治愈出院。
3护理
3.1分诊护理当病人就诊时,分诊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使患者有温暖感,信赖感,这是收到良好心理护理效果的前提。在分诊中,我们一方面将病人安置在内科诊室交给主治医生,禁止他人围观;另一方面稳定家属情绪,尽可能向家属解释疾病的成因,危害和治疗的关键所在,一一去除神经刺激。使之认识到过激的情绪可间接影响病人的恢复,只有良好的配合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病效果。从而把紧张不安的情绪转移到积极配合护理治疗中去。
3.2心理护理癔症是以心理治疗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的一种特殊疾病。在进行心理护理中,护士主要通过语言交谈,了解发现病人的心里问题和需要。患者在诉说自身病痛时,有时会离题太远。这时护士不要打断和阻止对方叙述,要让患者把一肚子的病痛体验全部彻底地倾吐出来,护士一方面对病人的经历深表同情,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主诉分析其心理、社会问题、个人性格特征,以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原因及后果,告诉患者患此病不必着急,要有信心,树立我的病是能够治好的信念。动员自身的潜在能量,就能产生精神变物质的神奇力量,增强自信是药物不可替代的良好医方。同时在与病人交谈中,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意见不要乱发表,要避免摸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汇,以免给患者造成没有把握的错觉。对病人的异常行为不能讥笑、嘲弄,有关病人的私生活应予以保密。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还应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生活要规律化,劳逸结合,培养兴趣,使生活内容更充实、丰富,多样化。
4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家庭、社会的压力,人们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和思想负担。如不能及时排解,部分人就产生心身疾病,其中心身调节不良者,则出现了心理障碍,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疾病。减轻负担,使其心身轻松,是治疗这些心身疾病的最好办法。
5体会
5.1真诚服务急诊护理服务中要真诚,越是在病人痛苦和无助的时候,越要与病人有情感上的沟通。护士要学会分析和消化烦恼与不快,保持工作中精神振奋的面貌和真诚热情的心态。
5.2良言服务护士的语言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对病痛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急诊护士的语言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病人的病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安慰性语言,消除紧张疑惑的心理,使护士和病人“相互尊重与信赖”,从而有利于诊治工作的进行。
5.3错位服务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全,形成特色。急诊服务是24h全天候服务,护士应时时精神饱满地面对病人,工作忙而不乱,使护患之问的互动关系更加贴切。
5.4提示服务即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主动将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目的、服务内容、服务工具及服务要求等告知病人,通过健康教育和知识宣教,将护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情感化、个性化的病人需求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向病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急诊护理范文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02~2005年收治昏迷5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55岁。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12例,高血压昏迷2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12例,酒精中毒昏迷10例,有机磷中毒昏迷10例。浅昏迷38例,深昏迷12例。
接诊处理: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2路,保证一条通路能够利于输入血制品维持循环功能。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建立监护系统。根据医嘱给与对症支持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体会
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低血糖,而中到重度的低血糖可导致患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1]。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患者送入急诊室后,表现的症状多为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全身大汗,询问病史既往糖尿病史,立即给予建立静脉通道,氧气吸入,急查血糖、血生化,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监测血糖变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3~5天康复出院。重症患者转入病房继续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多表现为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症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急查血糖、血生化,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2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快速补充血容量,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入,具有简便、有效、安全,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优点[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保证急查标本的准确性,严格准确记录出入量,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病情平稳后转入病房治疗。
高血压昏迷患者的护理:高血压患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多数患者伴有并发症。收治的2例高血压昏迷患者均为并发脑出血入院治疗,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生命体征、保持患者安静、抬高床头10°~15°,头侧一方,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对症支持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情平稳转入病房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的护理: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护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意识、呼吸变化,预防感染,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坠床的发生,预防压疮的发生。病情平稳转入病房治疗。
酒精中毒昏迷患者的护理:立即洗胃,记录出入量,建立静脉通道,大剂量液体输入促及毒素排泄,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观察尿量的变化,监测意识变化,多数患者2~3天康复出院。
有机磷中毒昏迷患者的护理:立即洗胃或导泻,记录出入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大剂量液体输入促进毒素排泄,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急查血胆碱酯酶,监测变化,置入尿管,观察尿量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导致窒息,保护好患者安全,防止坠床,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皮肤色泽变化,避免压疮的发生。达到阿托品化立即报告医生,精确解毒药物的用量,避免阿托品中毒。
讨 论
急诊室是危重、急症患者较为集中的科室,对于急诊昏迷患者,准确判断病情,采取及时的救治护理措施,并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是提高抢救成活率的关键环节,因而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才能真正意义上胜任、完成急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Silverstein J,Klingensmith G,Copeland K,et al.Care of children and ad 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a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Diabetes Care,2005,28:18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