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9日电题:胜利村“胜利”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这些天,“95后”的胜利村党总支副书记马晓凯工作依然繁重,但心情却与十多天前全然不同。

又起了个大早,他先到村委会核对农田受灾情况数据,整理好村民转移安置期间的补助表格后,便骑上电动车“走街串巷”。

“大家刚从转移安置点和亲友家回来,有啥需求得去问问。”马晓凯说着,一路与老乡打着招呼,“家里收拾好了吧?”“老人身体怎么样?”“水电气现在都没问题!”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九河下梢”天津面临严峻复杂的防汛抗洪形势。胜利村所在的静海区台头镇,成为这座千万人口超大城市防洪抗洪的关键一环,也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

流经胜利村的大清河,是海河流域重要的泄洪通道。随着大清河水位持续上涨,8月1日凌晨2点起,大清河东淀蓄滞洪区启用。地处蓄滞洪区内的胜利村,开始组织3000多名村民离开家园,转移安置。

“我们走后,水转着圈圈把胜利村和3个邻村包围了。”胜利村村民范中凤,是大清河畔第一排的住户,房屋距离大堤仅几步之遥。

“咱村就在蓄滞洪区里,转移安置时,大家都觉得不仅庄稼保不住了,连房子怕也要被淹。”与范中凤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王洪海说。

带着忧虑,村民们或投亲靠友或集中安置。马晓凯和其他干部们留了下来,保卫家园。

“百姓安全有了保障,我们继续全力配合有关部门,争取让‘搬不走’的村子也不被淹!”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台头镇党委书记蒋峣仍然语气坚定。

在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下,当地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及市、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一道,开始加固环绕四个村庄的大清河围埝与堤坝。这座始建于20世纪末的围埝,与大清河北堤形成闭环,环绕着胜利村、和平村、民生村、建设村这“清北四村”,洪水来后,这里不仅是台头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清北四村”的守护之堤。

“洪峰过境时,‘清北四村’情况十分危急。”坚守一线已20多个日夜的静海区水务局副局长薛刚说,当时蓄滞洪区高水位运行,围埝多处出现渗水和管涌,在最大管涌处,洪水像喷泉一样涌出,甚至把鱼都冲了过来。

“我们紧急投入60余人用了7个多小时将管涌封堵。那时在想,此处如果决堤,身后的4个村就完了,百姓就没有家了。”薛刚说。

“家”最终被守住,胜利村“胜利”了。

8月20日,台头镇、王口镇、独流镇26个村的3700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陆续回家,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冷清了十余天的胜利村也热闹了起来,煎饼果子摊前排起了长龙,孩子们在巷道间穿梭游戏。

胜利村街道上,当地政府挂上了“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欢迎回家”的横幅,不远处,村民自发挂上另一条横幅——“我受灾,你受累,感恩你们”。

“人民子弟兵离开时,老乡们起大早、赶着场去欢送。”范中凤声音哽咽,她知道,如果洪水进村,她家必定是受灾的第一户。

百姓转移安置前,在政府帮助下,一些村民将带不走的畜禽及时销售。但也有村民舍不得卖,将它们留在了村里。“守村”的马晓凯,主动担起了喂养它们的任务。

“完全不会,就视频连线养殖户现学,现在看来成果不错。”马晓凯笑着说,他已将2000多只鸡、七八头羊交还给村民,养鸡的大爷正在给鸡调理肠道,盼着它们再长胖点。

胜利村党总支书记郝运全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农业是村里的主业,村子保住了,但有不少田地被淹了,我们正在积极排出田地中的水,登记农民的损失并申请补偿。”

从8月16日起,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项目经理程国明就和同事坚守在台头镇,指挥工作人员开动63台抽水泵,集中力量将农田中的积水抽排至大清河。

“我们争取让农田早日复耕,最好能不影响今年的冬小麦种植。”程国明说。(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