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寺汽水生产线。本报记者韩宇浩摄
本报记者孙大卫
(资料图片)
如果说童年多是从“舌尖”开始的,那么甜甜的汽水一定是不少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在沈阳,八王寺汽水就是这记忆的代表。
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20年,由民族资本家集资创办,是当时我国北方最大的汽水生产专业厂,也是中国饮料工业机械化民族品牌的发祥地。
有好汽水首先要有好水,八王寺汽水的故事还要从“关东第一甘泉”讲起。
如今,沈阳市大东区八王寺街的路边,一口被栏杆保护起来的古井,成为不少游人的打卡之地。由于这口井距离八王寺不足百米,人们便将其俗称为八王寺井。据《沈阳县志》记载:“八王寺东南50米外有一清泉,筑井取水,清冽香甜,号称‘关东第一甘泉’。乾隆皇帝东巡盛京时,亦饮用此井之水。”自那以后,周边的居民便喜爱到此处打水饮用。时光流逝,八王寺井的名号越来越响,甚至有人远道而来饮水,同时也有人看到了商机。
1920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秘书张惠霖,与其他民族资本家合资,在八王寺前租用了52亩地,凭借井水之名创办了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创办时的执照、票据,以及当年申请的品牌。”沈阳市八王寺老龙口集团总经理王喜东,在八王寺工业遗产展示馆内指着橱窗里的文件说,“这是当时张惠霖注册的商标——‘金铎’,有敲响警钟的意思。他想唤起民众警惕外敌入侵,要振兴民族经济。他当时创厂的主要意图是弘扬国货,抵制洋货,所以八王寺汽水从一开始,就是按中国人的口味进行配方的,主打口味是果子蜜、橘子味。汽水投放市场后非常受欢迎,在当时很大程度上抵制了日本饮品大量涌入东北市场。”
八王寺汽水作为国货代表,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支持。1926年,奉天省财政厅免去八王寺汽水厂3年营业税,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为将日本饮品挤出东北,张惠霖还采取了扩大生产、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并开创了东北轻工业广告宣传的先河。“这是当时八王寺品牌推广期,在媒体上的广告。”王喜东指着当时一份报纸照片说,“上面的广告语是‘关外第一酒厂、东省无二甘泉’。”八王寺汽水厂除了在东北各地设有代销点,还将产品销往华北、华东等地区。到1928年,八王寺汽水厂的年产量已达到啤酒180万瓶、汽水480万瓶、酱油500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改名为“沈阳市八王寺汽水厂”,被政府全资收购,并且进行了技术改造。走进八王寺工业遗产展示馆,一套小型的汽水生产线首先映入眼帘,配方水从机器左端的管道注入,通过混压机加压处理变为汽水,并经过右边管线流出至灌装机内装瓶,最后再经过压盖机封口,一瓶老汽水就生产完成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建立了包括八王寺、北冰洋、山海关、冰峰等在内的八大汽水厂,其中多家汽水厂是八王寺汽水厂援建的。八王寺汽水也成为当时行业中的领军者。1984年,八王寺汽水成为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饮料,当年,拿下了全国汽水销量冠军。
改革开放后,国际饮料涌入我国。1993年,八王寺汽水厂作为中国第一家对外资开放的饮料厂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商标封存被迫停产10年。
“那个时候不光是八王寺,其他国产饮料厂也都被收购了。一时间国内没有了国产品牌的汽水,全部是可乐、雪碧这样的洋口味。”王喜东遗憾地说。
2003年,刚刚回国创业的八王寺老龙口集团董事长李秀实,怀着振兴民族品牌的决心,踏上了八王寺汽水的收购之路。最终通过司法程序,从可口可乐手中收购回了八王寺汽水商标,也为其他民族品牌饮料回收品牌经营权提供了范本。
“我们非常庆幸,近百年来,八王寺虽几经易主,但最终完整地保留了每一个时期的公司资料。其中包括会议纪要、账本、文书等,这既是对八王寺汽水发展的印证,也是对东北民族轻工业发展的印证。”王喜东语出中肯。
直到现在,那瓶躺在盖着棉被的木箱里的“冰镇”八王寺汽水,依旧是不少沈阳人儿时的味道。那种“咕咚咕咚”一饮而尽,再打一个“嗝”的畅快,让人永远难忘。
责编:李明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