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龚德林又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担任起六盘水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干部攻坚克难,制定村寨产业发展规划,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发挥工作经验优势,发表《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抓“三好”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念好“养牛经”走上致富路》《昔日摞荒田,今飘稻花香》等经验做法,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党建聚力:制定“321”产业布局助力群众增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到村任职后,龚德林对田坝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针对田坝村耕地坡度大,土地集中,气候温度适宜等特点,制定了田坝村产业“321”发展规划,“3”即发展樱桃种植3000亩,“2”是发展肉牛养殖200头,“1”为发展农事体验项目1个。
村里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种植了2611亩樱桃,经过几年的培育和管护,今年樱桃全部挂果。在宣传田坝樱桃的同时,龚德林还与村合作社一起联系上门收购渠道,第一时间将农户采摘的樱桃卖出,仅今年卖樱桃这一项,农户就实现了每亩2500元左右的收入。在计算农户收入时,樱桃种植收益作了很好的补充,也让农户每年人均纯收入15%的增幅变为了可能。年底,再将樱桃树稀疏的地块进行补种,并做好修枝整形,力争全村樱桃种植达到3000亩。
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龚德林积极做群众工作,以“党建+大户”的形式,鼓励农户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发展肥牛养殖,入栏肉牛200头,通过养牛带动牧草种植,让农户参与种草,增加收入。在牛出栏时,每头牛提取100元作为村集体积累资金。此外,针对田坝村水源丰富、水质好、水温适宜等特点,养殖稻花鱼、龙虾等,既可以通过养殖增加收入,还可以发展农旅体验项目。
示范带动:抓“三好”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乡村治理,须得是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作为。龚德林与村“两委”商量对策,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利于田坝村推行的“三好”乡村治理模式,即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统筹好持续发力的队伍,执行好第三方监督奖惩措施。
龚德林在走访中发现,田坝村其实很早就有《村规民约》,但执行得不好。于是,他和8个包组干部依次到各村民小组逐一召开群众会,让与会村民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提建议,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和完善,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农村环境卫生评比机制和奖惩措施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经过多次与村民代表探讨,拟出了《田坝村规民约(草案)》,并进行公示,让村民挑毛病、找问题,村民自己定村规,自己来履行。这么一来,《村规民约》做到了大家心服口服,接了地气。
《村规民约》制定好了,还得发挥作用。为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田坝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将积分与“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评先挂钩,每月评比1次,获得月最佳的前5名家庭各积1分,积满5分的可到指定超市兑现奖励,包括有香皂、肥皂、洗衣粉等礼品,以此激励村民遵守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在日常的乡村治理中,还注重发挥群众代表、乡贤寨老的作用,帮助做到矛盾纠纷苗头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
助农增收:“撂荒田”整治成为增收新亮点
田坝田坝,有坝无田。由于大多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田坝小学到灰依村沿河一带的水田变成了地,村民将田坝改种了玉米,田坝“有名无实”。
“田坝的米煮稀饭,汤上面漂起一层米油,香得无法形容。”一位老人对龚德林说。但田坝小营八组前的稻田成了水淹坝,近百亩土地撂荒,成了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帮助村民增收,龚德林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召开群众会,了解群众意见,得到群众支持,引进了有意愿的贵州相遇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流转水淹坝进行种植养殖。公司同意一次性先支付5年流转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15年,每5年在原来费用的基础上增加100元,协议签订即付款,并承诺公司用工优先考虑流转土地群众,重点考虑脱贫户,这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同时,规划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田蛙等,吸引游客前来捉鱼抓蛙。养殖稻花鱼,累计带动农户就业130户,解决务工300余人(次),实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3万元。目前,60亩稻田已种上稻谷,放入鱼苗等。通过大家的努力,田坝村的水淹坝定能再现“又闻稻花香”的场景。
“群众富足了,我的驻村目的也就达到了!”龚德林由衷地说。
通讯员代蕊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培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徐然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