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有不少帖子或短视频,声称上海的商场“大量倒闭”“危机四伏”,并配上了围挡着的商铺、客流稀少的过道等图片,这些是真的吗?
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商场“经营不善”?
(资料图)
在部分自媒体的“报道”中,悦荟广场是南京东路步行街“经营不善”的商场代表之一。对于这样的说法,张钊并不认同,“我们店的客流一直很稳定,整个商场的人气还不错。”
张钊是主打沉浸式体验消费公司“韩礼臣”的区域经理,韩礼臣在悦荟广场3层一举开设了沉浸式悬浮剧场、星空艺术馆、失恋博物馆3家店。
记者选择在多个工作日探访,都看到3家店门口排着等候入内的消费者,有的还拖着行李箱。张钊透露,最近两个月,店铺的日均客流达千人以上。
而整个悦荟广场,进出口和自动扶梯上客流不断,热门餐饮店门口时常有等座队伍,临街的品牌以运动、时尚为主,同样人来人往。虽然部分商铺设置了围栏,显示尚未出租;但也有商铺正在装修,宣告“即将开业”。
静安嘉里中心“人气少”“空置率高”?
静安嘉里中心也是部分自媒体口中“人气少”“空置率高”的商场,可在周边工作的白领们不这么看。
随机街访中,不少人却提到,“商场里的店铺质量很高,不觉得人少”、“‘网红’餐厅很多,动不动就要排队”。
在商场旁写字楼工作的乔女士说,自己不仅工作日来这里消费,双休日也会来商场参加活动,因为商场里的lululemon(运动品牌)在双休日会组织免费的瑜伽课等健身活动。
乔女士评价,“现在的商业不是简单地逛街、吃饭、买东西,而是要建立‘连接感’,有别人没有的内容——以前没想过卖运动服的店里会有健身教室,体验过后,觉得‘真香’,自然变成了商场的回头客。”
七浦路服饰批发市场已被淘汰?
七浦路服饰批发市场和火车站地下通道都处在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地段,可以说是上海的“门面”。不过在社交平台上,这些商场如今的评价普遍都是“每家服饰店都大同小异”“价格还没有网购便宜”“环境不太好”……
这些商场集中了大量小店,给过消费者“淘”的乐趣,但放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很多店铺不论业态还是服务方式,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暑期来上海旅游的大学生宋小理说。出发前,她上网做了不少“功课”,她说:“我听说过七浦路,也知道它紧邻苏州河,但看了社交平台的分享,觉得离它不远的‘今潮8弄’更有上海特色。” 最终她把外滩、外白渡桥、外滩源、今潮8弄列上了自己的行程单。
对于这类商场,业内人士表示,在当下的消费背景下,老旧业态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但“自媒体‘先入为主’,选择部分冷清的场景唱空实体商业,这种做法不可取。
监控数据“打脸”自媒体
多名一线从业者认为,部分网文或短视频属于“主题先行”“先入为主”,故意选取特定商场或特定时段,以此体现“危机”,事实上,“几乎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拍到有商场内人丁寥落的景象;但同样地,也能拍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镜头。因为市场规律就是有的商场生意好,有的生意差。”
被部分自媒体称“没人”的商场,实际却有不少经常排队的“网红店”
就上海商业的整体趋势看,多家研究机构或第三方平台的结果显示,首店经济、体验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总体向好,包括被部分自媒体咬住的零售业空置率也持续下降,正面“打脸”自媒体对上海商业的抹黑。
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新设首店1073家,新增规模继续领跑全国;2023年1月至2月,又新增首店181家,特色商业街区已经成为首店在上海的重要载体。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上海中高端购物中心市场整体空置率环比下跌0.5个百分点,目前为9.6%,是202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反映出上海零售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世邦魏理仕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全市零售物业空置率持续下降。其中,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购物中心首层租金在连续3个季度下调后实现止跌;第二季度,空置率环比下调0.1个百分点,目前为7.6%,全市购物中心首层租金走势平稳。
道顺射箭馆在上海已有10家店,并在不断扩张,预计年底能翻一番。负责人龙海涛认为,这是上海商业迭代发展的结果。
道顺射箭馆的店有的在大型购物中心,也有的在社区商业体中,“虽然所在商业体规模、定位有差异,但总体来看,上海商业已经从1.0版迭代到3.0版——1.0版是传统百货,2.0版本是‘零售+餐饮’,3.0版本是‘零售+餐饮+体验’。‘体验’的内涵非常丰富,意味着更多的组合,比如‘商业+体育’‘商业+文化’‘商业+科技’……空间太大,潜力无限,就看从业者如何把握。”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编辑: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