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四川是个生活节奏不快、老百姓过得很安逸的地方。
所以很难想象,电影中操着一口川普的“学爸”为了让孩子上个名牌小学,居然这么拼、这么费劲。
四川的娃娃们上个学都这么困难了,那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又当如何?
(资料图)
电影一开篇就是小学学校门口,由小板凳、大床铺等组成的长长的队伍,很多家长恨不得就住在这里,熬夜排队,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上小学报个名。结果,排了那么长的队,名额瞬间就没了,即便托关系也进不去。被逼无奈,“学爸”只能出“歪招”:和本地离异女人假结婚获得本地户口、高价在破旧小区买“凶宅”、结果还无意间抢了朋友的房子、最后又因为政策调整“竹篮打水一场空”。
实在没办法,“学爸”只能从孩子身上下手,开始像朋友家“疯婆娘”那样逼孩子学习,报各种兴趣班:唱歌、画画、柔道、英语……甚至功利的去学编钟,拼了一溜够,费尽了心思,孩子被折腾的“两眼无神”,还是没能通过入学选拔。
走投无路之下,“学爸”只能带着孩子来到上海,期待孩子的小姨帮助孩子进入高端的双语学校,但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天差地别,他的学历身份收入等方方面面都限制、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程,“学爸”最后就像疯了一样,要把孩子送给小姨……确实如同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走火入魔”了,就为了上个学,家不要了,店不要了,现在连孩子都不要了!
回顾“学爸”这一路的“求学”经历,虽然其中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其艰辛程度确实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学爸”的想法,和很多家长是一样的:不想让孩子那么辛苦,但也希望他们以后有出息;一开始都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后来被现实、被环境、被其他的家长逼迫着、影响着、裹挟着,一点点的成为了他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心要野、命要硬”,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为了孩子求东求西,甚至失去尊严,失去自我。
所以作为一名父亲,在观影过程中,我时而被电影中的一些搞笑段子逗得前仰后合,时而也会深受触动并辛酸难过——不就是上个学吗?怎么这么难?!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名校才算成功吗?
我们付出所有给他的,难道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吗?
我特别反感一些家长打着“我是为了你好”、“我拼尽全力给你最好”的旗号,PUSH孩子去学习,实际上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找到他真正的热爱。
就像黄渤主演的另一部暑期档电影《热烈》,王一博饰演的街舞爱好者,他没有很高的学历,家庭条件不好,还要一个人打好几份工帮助家里还债,每天深夜独自在地铁里练习高难度街舞动作,即便这么努力,也不过是舞团里的替身……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他可能更像一个失败者;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的生活是快乐的,他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哪怕不挣钱、哪怕没有上台机会,他也心甘情愿。最终他也凭借着自己的热爱、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也是成功?!
就像本片中双语学校的孩子们唱的那首英文歌,“凡事不可强求,就让它顺其自然”。
我们做父母的,不管做什么,其实还是希望孩子的一生快乐幸福。
而人的一生,也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像本片中“妹妹”那样,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已经变得麻木冷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都不会笑了,你会觉得她幸福吗?
所以,还是要让孩子找到他自己、做回他自己!
身为父母,我们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过度强求和逼迫。
“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潜力都大得很,只要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一定会迸发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们也终将拥有幸福的一生!
就像最后学爸的体悟:不是所有的小鲤鱼都要跳龙门的,这世界上有江、河、湖、海,总有一湾水让他们好好活着。
片中饰演儿子的小演员太可爱了,简直就是个小机灵鬼,他给好朋友疏通经络、按穴位、推油、针灸的段子,想起来就笑不停。还有他和黄渤的互动,“滚你的MOTHER”、“那我以后都选C”,也超级搞笑。当然,亲情泪点也不缺,比如“学爸”要把孩子送给小姨时,孩子哭着说:爸爸,抱抱;还有后来在澡堂里,“学爸”说:老爸没本事,没能把你送到更好的学校。孩子说:爸爸,我只有你……哇,太催泪了!
配角演员中,必须要极力赞扬万茜,他饰演的“疯婆娘”令人印象深刻,真是打了鸡血了,霸道野蛮癫狂,太生动了!
作者:蓝雨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