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1篇
笔者多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深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工作在工业企业更能体会到降低制造成本对单位效益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认为加强制造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资料图片)
一、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
应参照行业和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作为核算及考核的参照依据。我厂属于典型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工序包括铸造、机加工、装配、检验。我们重点抓了金属炉料主要材料投料定额、辅助材料消耗定额、燃料消耗定额、电力消耗定额的制订和执行,取得了生产一线第一手的资料,为准确核算打好了基础。
(二)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控制规模和额度
制造企业工艺流程较复杂,资金占用涉及到几个步骤,通常包括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定额,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有助于企业资金战略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规划,保证单位资金运用自如,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三)原始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
涉及产品、产量的传票、台账、劳动时间及个人考勤簿,单台车床的使用工时和机物料消耗,原料的领料单和投料表,电力和蒸汽仪表的计量,大修理车床的相关消耗单等等原始记录要划分责任部门保管,按规定的时间交回财务部门进行归集、分配。
(四)内部价格的制订和执行
原材料计划价格的制订,生产零件的带价结转,产成品库存的模拟计价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成本计算、考核的一致性。
二、施行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与传统成本相比,实践中更有先进性和预见性。
(一)现阶段的操作流程
最高决策层设置目标,确立各级责任中心目标值的测定,成本的分解、分析、控制和考核。我厂属于机械行业,从事制造产品,按流程设置三级责任中心,分别为厂部(一级)、铸造、机加工、装配、检验(二级)、各工段、班组(三级)。为确保目标值测定的科学性,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行业资料,具体测算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方式下的数据,经历从上到下层层分解,综合测定,试算平衡。平时动态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指标升降的因素,期末作为业绩考评的依据。
(二)搞好成本性态划分
根据与产量的依存关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进一步细分,可大致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责任中心要根据成本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将成本费用明细列出来,分析其性质与归属,把变动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目标,对各项目逐个分析,找到挖潜降耗的主要方向,实现目标成本。(三)与责任成本结合使用
责任成本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以其可控制的成本作为承担责任的范围。二者结合使用,有利于责任单位将责、权、利紧密联系,使目标成本的制订、分析和考核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头上,使企业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利益体,围绕总的目标而工作。三、运用行为科学管理,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的成本管理单纯而枯燥,成本计算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通常成本计划的制订和修改经历上下几次反复,工作繁琐、反复性大。应用行为科学管理,能适应人的情感需要,激发起大家对目标值完成的积极性,使成本管理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而不仅是全体核算人员的事;使每个人身上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指标紧密集合起来,成本数字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量化要求。
四、结合价值工程,搞好成本性价比
我们讲成本降低,并不是越低越好。成本是附着于产品之上的价值形态,其主体必须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适宜顾客的使用价值需求。制造成本降低不能以偷工减料为手段,更不能擅自降低质量标准,损害顾客利益。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成本,就是要搞好成本的性价比,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一味盯着可比产品的数字,要具体辨证、量化地分析和验证。
五、实施ERP管理,提高成本动态管理
ERP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全部业务数据在线处理,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与统筹,从而减少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对成本管理有以下优势:
(一)和目标考核结合,增强员工的自觉性,树立责任意识
采用ERP体系可以将各项成本执行情况和差异情况细分到各核算单位,直至基层的班组、个人,使员工的成本意识增强,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二)有益于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按层级设置,使生产成本事前有据可依;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照制订的目标计划可随时对比,发现超支还是节约,实施动态监管,纠正偏差降低成本;产成品形成后,企业定期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指出途径。
(三)能简化工作,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由于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和目标成本的设定,使得工序核算、差异分解能尽快进行并找到因素,使会计工作量简化,工作效率提高。
(四)结合责任成本,做好业绩评价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2篇
因此,施工预算需要改进,分部编制的预算对成本才有指导意义。比如要建一栋住宅楼,预算书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部分(包括临时建筑)。要详细列明为完成基础所需的一切项目,包括材料的种类、数量、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信息,以明细到每个工作面为原则。
2、主体部分。此部分内容最为复杂,需要根据施工部位的先后顺序编制预算,要分出每层的梁、柱、板、围护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数量。如基础以上为标准层,只需计算一层即可,反之,需重新计算。
3、装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信息。比如,对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与抹灰有关的材料数量、种类,列明所需机械的种类及数量。
4、水电安装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的信息。
总之,施工预算的编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为原则。第一阶段的完成,为施工生产制定了标准成本,同时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能够将可能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因此,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第二阶段,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数量,在实际与预算的对比中查找原因。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控制,如基础施工时需要购进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且需注明所需材料计划完工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监督施工过程了,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的浪费,材料浪费就意味着计划超支,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若材料入库,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未完成计划部位时,就需要考虑标准的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会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应急程序了。通过上面处理,我们把成本隐患控制到基础部分,且为今后标准的制定积累了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了条件。
再以抹灰为例说明第二阶段成本控制过程,如某项目某天计划抹灰600平方米,需要施工人员和材料控制人员就所需材料进行计算,但最终以施工预算书数量为控制依据,办理限额领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发现材料是否够用,若无法满足需要,则需执行上面所提程序,会同有关人员查找原因。
第三阶段,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项目完成工时,计划成本由最初预算成本加(或减)变更部分的预算成本构成,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成本的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问题。如钢筋要比预算成本超出4个百分点,只要石料超支必然出现砂料超支情况等。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当然,施工企业制造成本绝不仅限于原材料,还包括人工、机械、管理费等其他项目,其产品也不仅局限于住宅项目,但控制思路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论述。
以上是笔者从“控制”角度分析了施工企业的制造成本数量的管理,成本等于数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单价相对于数量来说,控制方法要简单得多,只要建立一套可行的采购程序,做到货比三家,单价自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仅靠“控制”是无法达到成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笔者认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根本无力做好此项工作。因此我们提倡全员参与、人人有成本意识,提倡将施工环节进行分解,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员工,这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生产性企业,其产品为建筑产品,且随设计图纸变化而无统一标准,导致其生产的非标准化。因此,制造成本(以下称成本)管理也就无序可循,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可靠的成本控制标准。虽然施工成本控制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等于成本无法控制。笔者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同讨论。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3篇
笔者多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深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工作在工业企业更能体会到降低制造成本对单位效益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认为加强制造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
应参照行业和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作为核算及考核的参照依据。我厂属于典型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工序包括铸造、机加工、装配、检验。我们重点抓了金属炉料主要材料投料定额、辅助材料消耗定额、燃料消耗定额、电力消耗定额的制订和执行,取得了生产一线第一手的资料,为准确核算打好了基础。
(二)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控制规模和额度
制造企业工艺流程较复杂,资金占用涉及到几个步骤,通常包括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定额,严格落实资金定额有助于企业资金战略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规划,保证单位资金运用自如,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三)原始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
涉及产品、产量的传票、台账、劳动时间及个人考勤簿,单台车床的使用工时和机物料消耗,原料的领料单和投料表,电力和蒸汽仪表的计量,大修理车床的相关消耗单等等原始记录要划分责任部门保管,按规定的时间交回财务部门进行归集、分配。
(四)内部价格的制订和执行
原材料计划价格的制订,生产零件的带价结转,产成品库存的模拟计价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成本计算、考核的一致性。
二、施行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与传统成本相比,实践中更有先进性和预见性。
(一)现阶段的操作流程
最高决策层设置目标,确立各级责任中心目标值的测定,成本的分解、分析、控制和考核。我厂属于机械行业,从事制造产品,按流程设置三级责任中心,分别为厂部(一级)、铸造、机加工、装配、检验(二级)、各工段、班组(三级)。为确保目标值测定的科学性,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行业资料,具体测算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方式下的数据,经历从上到下层层分解,综合测定,试算平衡。平时动态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指标升降的因素,期末作为业绩考评的依据。
(二)搞好成本性态划分
根据与产量的依存关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进一步细分,可大致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责任中心要根据成本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将成本费用明细列出来,分析其性质与归属,把变动成本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目标,对各项目逐个分析,找到挖潜降耗的主要方向,实现目标成本。
(三)与责任成本结合使用
责任成本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以其可控制的成本作为承担责任的范围。二者结合使用,有利于责任单位将责、权、利紧密联系,使目标成本的制订、分析和考核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头上,使企业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利益体,围绕总的目标而工作。 三、运用行为科学管理,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的成本管理单纯而枯燥,成本计算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通常成本计划的制订和修改经历上下几次反复,工作繁琐、反复性大。应用行为科学管理,能适应人的情感需要,激发起大家对目标值完成的积极性,使成本管理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而不仅是全体核算人员的事;使每个人身上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指标紧密集合起来,成本数字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量化要求。
四、结合价值工程,搞好成本性价比
我们讲成本降低,并不是越低越好。成本是附着于产品之上的价值形态,其主体必须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适宜顾客的使用价值需求。制造成本降低不能以偷工减料为手段,更不能擅自降低质量标准,损害顾客利益。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成本,就是要搞好成本的性价比,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一味盯着可比产品的数字,要具体辨证、量化地分析和验证。
五、实施erp管理,提高成本动态管理
erp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全部业务数据在线处理,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与统筹,从而减少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对成本管理有以下优势:
(一)和目标考核结合,增强员工的自觉性,树立责任意识
采用erp体系可以将各项成本执行情况和差异情况细分到各核算单位,直至基层的班组、个人,使员工的成本意识增强,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二)有益于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按层级设置,使生产成本事前有据可依;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照制订的目标计划可随时对比,发现超支还是节约,实施动态监管,纠正偏差降低成本;产成品形成后,企业定期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指出途径。
(三)能简化工作,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由于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和目标成本的设定,使得工序核算、差异分解能尽快进行并找到因素,使会计工作量简化,工作效率提高。
(四)结合责任成本,做好业绩评价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从各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这样才能为其生存及发展提供保障。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经营水平,进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非常关键。
1机械制造业成本控制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1材料价格过高
虽然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已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在过程中始终潜藏着很多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兴起,大幅度增加了对钢铁等原料的需求,随着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国内原料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时从国外进口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材料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原料成本增加以后,减小了机械制造企业的获利空间,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流动性资金压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间资金流动存在极大困难。机械制造企业针对资金灵活性要求较高,如果做不到有效灵活的周转资金,将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受到目前金融形势的影响,资金周转期等方面的问题开始相继出现,这无疑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挑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对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会为企业正常运转造成极大负担。
1.3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是按照订单来分配生产任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形势降低了对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当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其管理观念都比较落后,同时对成本管理模式的了解和掌握也比较有限,因此,成本管理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并不能得到有效应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此外,还有一些机械制造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因此成本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1.4低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当前我国低端机械制造企业门槛普遍较低,同时产品类型也多种多样,这种情况下,低端机械制造企业的数量非常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由市场及企业实力决定,同时也会受到产品订单的影响。本身低端产品竞争力就不高,依靠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如果不能使产品附加值得到增加,必然会加剧其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
2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创新
2.1强化对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
企业生产中的首次资金消耗就是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必须将原材料消耗控制好,从最大程度上使产品成本得到降低,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利润。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性价比分析,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购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等渠道对产品的价格、规格及质量等相关信息加以了解,对比分析不同产品的性价比,进而选择最合适的原材料;其次,廉政建设,在长期的业务过程中,采购人员会与供应商形成微妙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不能为企业带来较多利益,相反甚至会购进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2.2加强日常经费控制
应针对日常支出的经费合理编制编目,对项目摊入进行控制,并建立申请流程,在申请日常经费时,必须通过流程才能批准。从摊销项目上来看,应仔细调查产生经营的入场消耗,并注意分门别类的摊入项目编排,这样可以为各项支出提供依据,进一步明确消耗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对摊销项目加以控制,同时还能加强对日常消费的方向加以了解。
2.3加大质量控制的力度
制造业中经常会出现性能标准不合格的问题,同时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加工技术水平、人员工作态度及制造流程等,大量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不仅会浪费资源,同时还会消耗人力资源,所以应组建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针对生产过程加大监控力度,同时合理建立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这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非常关键,也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4提升工艺技术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产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材料利用率,所以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应对材料性质、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这些因素选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并对加工过程进行优化,促进原材料利用率的提升。完成工艺设计工作以后,还要注意生产过程中应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对工艺技术、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其中限制工艺改进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加以改善。
3结语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为了对企业成本控制能力进行提升,必须将各方间的关系协调好,加强各方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掌握市场的需要以及发展趋势,通过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形成自身的企业优势,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最终使企业得到更加繁荣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新连,刘凤环.作业成本管理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以山西机械制造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0):160-161+185.
[2]池海文,池海琦.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基于精益生产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06):10-15.
[3]张士强,李菁菁,段化超.基于价值链的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J].财会月刊,2015(08):56-60.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5篇
一、现行的单一企业成本核算模式述评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是以计算产品实际成本为主,以满足计算税利和产品定价等宏观成本管理要求为重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上级服务。基于为了满足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我国长期沿用了前苏联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以事后计算产品实际全部成本(含制造、销售过程中的耗费)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即完全成本法。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1992年及其之后陆续颁布的“两则”、“行业会计制度”,以及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只含制造过程的耗费)”计算产品成本,即由所谓的完全成本法向制造成本法转变,并一直沿用至今。制造成本法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因此,无论是全部成本法,还是制造成本法,都是一种单一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
在现行的单一企业成本核算模式下,为了适应各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形成了三种以成本计算对象为标志的不同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现行单一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一是采用制造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二是遵循实际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原则。实践证明,在该模式下计算的企业产品成本,强调的是生产过程的耗费,对非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不计入产品成本,直观地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中所界定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概念_同时,成本核算的工作比较简单,对成本核算人员的会计专业素质要求也不高。但是,现行的单一企业成本核算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利于责任考评。在制造成本法下,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其主要目的是为对外报告服务。采用该法计算出来的产品制造成本包含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与业务量成反比例变动的,这种使业务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升降与节约和浪费引起的成本升降混淆在一起,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制下的责任考评的要求。
2.可能刺激企业片面地追求产量,不利于成本控制。企业的利润要通过销售来实现,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的产品制造成本,只要产出产品而不论其是否实现销售,其固定性制造费用就分摊到了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之中,即使产品因不能适销对路而积压,企业利润却同样增加,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而片面地追求产量。同时,由于制造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也给成本控制带来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产品成本中没有进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3.没有按成本性态进行成本划分,不利于经营决策。由于企业在生产的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时,其利润的变化理应同销售量的变化同向。但是按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没有按成本性态进行成本划分,采用职能法编制利润表,从而导致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被理解。在企业在进行短期生产经营决策时,必须要对成本资料重新进行复杂的加工整理,需要按成本性态进行成本分析,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因此,制造成本法下计算的产品成本,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决策分析。
以上关于制造成本法的局限性表明,现行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是一种对外报告型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从而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因此,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需要进行变革。
二、新型的多元企业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并逐渐向开拓经营型过渡。因此,企业成本核算的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本核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的宏观成本管理的要求,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实现企业耗费补偿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成本控制、经营决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必须由现行的只满足计算企业税利、产品订价和为上级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单一成本核算模式转变为既能计算产品实际成本,又便于成本控制和成本的预测和决策;既能满足宏观成本管理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
所谓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是指根据多种成本核算目的的要求,把各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效组合起来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模式。多元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成本核算模式,根据成本核算的目的不同,它本身可以是二元的成本核算模式,也可以是三元的成本核算模式,甚至是更多元的成本核算模式。根据我国企业成本计算目的及成本核算实践情况,为了使企业能提供既满足耗费补偿、纳税计算和产品定价审核等宏观成本管理需要,又满足企业实施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与考核而进行企业经营决策需要的多样化的、可靠的成本信息。笔者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时,采用制造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三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效组合而形成的三元的成本核算模式。
新型的三元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是以产品的制造成本计算为基础,将制造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三种成本核算方法融为一体,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更广泛信息的多功能成本核算模式。该模式之所以选择制造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为其构成内容,是因为这三种成本核算方法能有效地满足成本耗费补偿、宏观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控制的需要,具体而言:
1.制造成本法能满足对外报告和政府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制造成本法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应当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在制造成本法下计算的企业产品成本,反映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消耗,它是生产耗费补偿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企业正确计算盈亏和纳税的基础同
时还是企业对外提高报告的依据。因此,它能有效满足对外报告和政府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
2.标准成本法能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短期决策提供依据。标准成本法是指在根据成本性态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含直接材料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标准成本下计算的产品成本,不仅有利于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为成本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企业进行成本预测、短期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责任成本法有利于企业进行责任中心的责任考核和评价。责任成本法是在划分责任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可控原则把成本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大类,并把可控成本归属于不同责任中心,根据“谁控制谁负责”的原则,不仅要把可控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给责任中心,也要把可控的固定间接费分配给责任中心。因此,在责任成本法下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一种责任成本,它是以具体的责任中心(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所反映的是责任中心与各种成本费用的关系。采用责任成本法,对于合理确定与划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明确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责任范围,进而从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对企业进行责任考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单轨制”下的企业多元成本核算模式的设计
在新型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中,对多元成本核算方法的组合设计方式一般有“多轨制”和“单轨制”两种。对多元成本实行“多轨制”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是要求企业设置多套账薄体系,运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分别核算出满足对外报告需要的产品制造成本、以及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所需要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责任成本。由于该核算组合方式存在着成本核算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不同成本形态的核算资料缺乏科学的联系等缺陷,一般不建议采用。根据成本核算目的和企业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对多元成本采用“单轨制”的成本核算方式。
“单轨制”下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在不违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前提下,只设置一套账薄体系,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计算基础,以标准成本作为控制成本费用发生的标准,以责任成本为计算核心,以产品的制造成本为最终计算对象。具体而言,制造成本法要求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以产品制造成本为对象,按照制造成本构成项目对生产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从而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告和国家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标准成本法要求根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各项成本费用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而后通过制定成本标准、计算成本差异和分析成本差异并加以汇总,以获得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信息,从而满足企业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的需要;责任成本法要求费用根据其发生的部门和用途进行归集,然后根据可控原则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以取得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成本信息,从而满足企业进行成本费用责任分析、成本费用责任控制和成本费用责任考核的管理需要。
根据上述关于“单轨制”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的设计思路,“单轨制”下的多元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在“单轨制”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设计方案中,“单轨制”下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系统,是通过改进有关的“成本费用分配表”和各种“成本费用明细账”的设计格式来实现的。各项成本费用分配表主要有直接材料分配表、直接人工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分配表等;成本费用明细账主要有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管理费用明细账和销售费用明细账等。现以“制造费用分配表”和“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为例,列示其在“单轨制”的多元成本核算模式系统下的基本格式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单轨制”下的“制造费用分配表”,是将制造费用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个部分,以便在记人“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时,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下反映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会计信息。其他的成本费用分配表,也要以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基础,参照“制造费用分配表”的设计思路进行分配表的格式设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轨制”下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首先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其中: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部分,同时满足提供对外报告和对内进行成本预测、经营决策以及责任考评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在“单轨制”的多元成本核算的实际工作中,各种成本费用无论是在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间的划分,还是在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划分,都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情况,对其各项目逐一分析后进行直接划分,对不能直接划分的成本费用项目,也可以采用理论上的划分方法(如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分析法等)进行划分。
综上所述,通过“单轨制”的多元成本核算,既获取了满足对外报告、成本补偿以及税利计算等宏观成本管理需要的产品制造成本信息,又获取了满足企业管理控制需要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责任成本等管理成本信息。其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信息是通过改善各种“成本费用分配表”的设计格式而形成的;责任成本信息则是通过改善各种“成本费用明细账”的设计格式而完成的;产品制造成本则应当分别等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或等于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和。
四、结束语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6篇
一、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环境的依赖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制造环境变化的产物,其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制造环境变化后制造成本信息失真而提出来的。作业成本发展到今天,其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制造企业,其目的也不再局限于为成本决策提供信息,而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制造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作业成本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在企业制造和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产品成本构成中,以直接人工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成本所占比重日趋下降。与此同时,以机器使用成本为主要内容的间接制造费用成本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这一制造环境下,以单一的人工工时或者机器工时为标准的间接制造成本分配方法,严重扭曲了产品生产成本,常常导致企业生产决策、定价决策的失误。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市场价格日益逼近生产成本,市场竞争格局已经不能容忍传统制造成本下的成本信息误差,作为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替代方法的作业成本法应用而生。
(二)适时制生产模式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适时制生产模式是为了适应“零库存”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生产系统,其最初的动机是消除产品制造过程中多余的生产环节和存贮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后来被推广应用到企业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从而成为了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成不变的产品品种和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逐步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企业必须适时组织产品生产,保证生产经营各环节有序运行。为此,必须将产品质量管理深入到生产作业层次,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协调各生产环节的关系,消除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失调引发的作业链中断,如废品的出现,以避免生产秩序出现紊乱。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与传统制造成本法不同,作业成本法不再以产品成本为成本核算的唯一对象,而是把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作业也作为了成本核算的对象,并以各作业成本发生的动因作为成本费用分配的依据,计算最终的产品成本,不但明晰了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缓解了成本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而且还强化了成本信息的时效性。但是,作业成本法以多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以多动因为成本分配标准,其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必须以精确且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RP为代表的管理型财务软件集成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成本会计体系与企业环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产品价格日益向成本逼近,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客观上要求成本系统准确地识别每种产品和服务成本,为产品决策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部分企业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作业成本并没有改变现有的以制造成本为主导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格局,难以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成本会计系统与制造环境的不匹配性
目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仍然以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为主,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并不多见。这一成本核算和管理状况,势必造成成本核算工作重复,并难以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由于传统的产品制造成本信息存在扭曲,只能借助于管理会计系统对传统制造成本进行二次加工,导致成本会计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转换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成本决策的适时性。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法不匹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家主流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相继开发出了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本土化ERP软件,其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作为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平台。但是,我国企业不少会计人员出于工作习惯考虑,对ERP常常采取抵制态度,导致物流信财务信息基本上失去了动态地、适时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职能和功能,限制了作业成本法的推广。
(三)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不匹配
传统的按照人工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的制造成本法,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面临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对产品成本信息质量的较低的要求。制造成本法属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它更多的是关注财务报告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因而其主要核算对象自然是产品而不是作业。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比较明确,但其间的数量关系却很不清晰,影响了对产品成本所要进行的定量分析。所以,在制造成本系统之外,还必须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会计体系,从现有的制造成本会计系统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以便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以作业成本法改造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对传统成本制的否定和替代,作业成本概念和成本动因概念的提出,只是对传统制造成本法下被扭曲了的间接成本信息进行了矫正,其对传统制造成本法下未被扭曲的“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等)信息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尽量根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消耗的资源耗费合理分配到产品之上,以保持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作业成本法变产品中心为作业中心,资源消耗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了产品与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作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可理解性和真实性。
(二)实现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度得以显著提高。如前所述,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除了产品成本之外,还包括作业成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业成本信息不属于财务会计信息,而且作业中心也就是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以动因作资源分配于作业、作业归属于产品成本的基本依据,其所提供的作业成本信息,对于作业和产品而言都是可控的,增强了管理会计的功能。
(三)以作业成本为基础,法拓宽成本管理的视角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7篇
(一)制造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
首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将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作为变动成本。制造费用包括很多项目,可采用逐项分析的方法,分别将它们确认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大修理费、租金、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作为固定成本,其他费用如机物料消耗、水电费、废品损失等作为变动成本。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将制造费用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可不分解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次,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可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分别成本项目归集生产费用,再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等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期末,将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将日常核算使用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调整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具体的调整步骤为:第一步:计算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销售的部分+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未销售的部分+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第二步:分别用当月实现的已销产品数量、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的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乘以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到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月末在产品中去。第三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当月已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及以前月份完工在本月实现销售的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的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当月已销产品成本。第四步: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当月完工产品数量中当月末销售部分(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及以前月份完工本月末销售产品(形成月末库存产成品存货)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以前月份资料计算)求和,计算得出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库存产品成品成本。第五步:计算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即将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求和即可。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把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好地完成其对内和对外的职责,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制造成本法与责任成本法的结合
制造成本法是以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法是以成本责任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其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制造成本法侧重于成本的事后核算,而责任成本法则侧重于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制造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以制造成本计算为基础,对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各责任中心分为可控成本和非可控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产品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解到相关的责任中心;对于制造成本法下的间接费用项目,成本计划应以各责任中心成本计划为基础归集后分锯到相关的产品。而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则同时按产品和责任中心进行核算。
(三)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法侧重于成本核算与分析。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则是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核算和分析进行成本管理,该法侧重于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实质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引人标准成本。在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时,对可以进行成本追踪的资源耗费项目,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对需要进行成本分配的资源耗费项目,如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四)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
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结合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责任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各有自己的应用特点,将四种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的总体设计是:在不违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以标准成本作为控制生产费用发生的标准,以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为核算的基础,以责任成本作为核算的核心,以产品制造成本作为核算的最终“产品”。具体而言,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把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四种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模式下,在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基础上,再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在具体核算过程中,在不改变总账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总账科目,调整明细科目,对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按标准成本记入有关账户。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通过有关差异账户核算。
大件制造型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作业成本法将成为成本计算方法的主流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把成本分配给作业,再根据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分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遵循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逻辑,按作业汇集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并按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将这些加工成本分配至所有经过该作业的实体单位,直接材料则按批别及个别产品归于有关订单批次。作业成本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转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模式,这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许多缺陷,可以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而且对成本控制提供了方便条件。因为作业成本法必须按成本产生的动因分配间接制造费用,这就迫使管理人员去寻找间接成本产生的动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剔除那些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是为了存货估价而将已经发生的费用分摊到成本计算对象,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为了管理决策,通过对所有作业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作业成本法实现从数量基础到作业基础的变革,是成本会计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二)新的经济环境将催生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环境使成本核算的内容得到创新,成本核算必须要面对现行会计确认范围之外的人力资源成本、无形资产成本、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与创新的成本核算内容相对应的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不仅如此,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为主,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改善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等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从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本实践。
(三)复合成本计算方法将是成本计算方法发展的重要方面
现代成本管理已经从传统成本管理阶段走向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获取优势的重要工具。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全面性长远性分析。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特别强调采用单一的“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实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在产品成本计算内容上删除与产品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从而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单一的制造成本法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制造成本法是依据已经发生过的有关费用凭证来计算成本的,单一的制造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考评;另一方面,企业进行成本预测或成本决策时,多离不开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相关数据。单一的制造成本法生成的信息数据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形成复合成本计算方法或多维成本计算模式,是成本计算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8篇
目前大多中小制药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关注成本核算,且将成本核算重点放在产品制造过程所发生的弹性资源消耗上,而没有注重成本过程控制。只重视产品制造环节的“已发生”成本,因此往往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但制造环节的资源消耗及要素成本在其使用前大多属于成本固化成本。事实表明,通过经营性成本控制,只能降低少部分的非固化成本,成本降低幅度、余地并不大。只关注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对象只针对“产品制造成本”,判断产品是否盈利的财务逻辑,是看“产品营业收入”是否大于“产品制造成本”。这是一种短期的产品决策观。在讨论产品成本管理时,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于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独立发生”的成本项目,事实上产品成本在不同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联动关系”。目前中小制药企业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只关注企业内部日常经营控制,没有上升到基于长期的战略管理层面,没有采用基于战略视角,通过生成、应用具有战略相关性的成本管理信息,以服务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二、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一)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就传统的成本核算而言,由于产品核算只涉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非制造费用的简单分摊,其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消耗和利益效率。企业成本管理必须由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注重成本控制的转变,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终极目标。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之前,应事先“筑入”成本理念,挖掘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线规划或布局等方面的成本降低空间并进行优化,即对成本事前的规划性控制,才能真正从源头控制产品成本。从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全成本管理转变,事实上,如果从产品全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的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不仅要看产品制造成本,而且更应关注设计、设备升级、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从而在“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价值创造性。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在讨论产品成本管理时,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于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独立发生”的成本项目。事实上产品成本在不同作业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联动关系”。因此企业需要从成本结构的动态关系上,系统分析、控制产品成本。
(二)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采用基于战略的价值链分析体系来关注企业内部的各项作业活动,通过分析以判断内部各项作业是否具有价值和竞争力,发现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从而识别和确定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对价值活动和成本动因的分析有助于企业找出价值链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作业或活动,通过成本动因控制或价值链重构来消除这些活动,以降低企业总成本。根据药品的招标价格,扣除经销商和制药企业应得的利润部分后作为目标成本。组建跨职能团队并运用价值分析法等,将目标成本嵌入产品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的控制过程之中,以使产品设计等符合目标成本要求;将设计完的产品投入生产制造环节,并通过制造环节的“持续改善策略”,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三、结束语
财务人员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转变成本管理观念,以及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加大成本管理的力度,使中小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得到真正的提升,为企业管理者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加强中小制药企业应对面对复杂市场风险的能力。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9篇
1制造费用偏高,产品成本失真随着新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家卷烟厂大面积技改完工,烟草装备制造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化烟草机械的应用,使得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部分的数额和重要性大大提高。目前的成本管理侧重于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涉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的简单分配。而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不同种类等级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相关,如果仍然按照原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必然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严重的成本信息扭曲甚至会误导决策。
2只关注制造成本,产品盈利性分析失实目前,烟草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卷烟的生产制造环节,通过加强对制造环节各生产要素成本控制来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其实,一支卷烟在科研设计之初,其制造环节的资源消耗和要素成本就已固化下来,而相关的配方设计、设备升级、生产布局以至以后的营销、售后成本等却不在传统成本管理的范畴内。而且,传统观念下,判断产品是否盈利只看产品营业收入是否大于制造成本,因其成本范围的局限,这种盈利性分析显然是存在不足的。
3成本管理条块分割,成本项目缺乏内部联动目前的成本管理往往是追求成本之和最低。但事实上,卷烟成本在不同环节所消耗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联动关系。比如,加强员工的培训和设备维护,有助于降低销售及售后环节的成本;卷烟设计研发时花费成本高,使得生产流程优化,也可降低卷烟的制造成本等。
4物流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加大现阶段,我国烟草物流正处于建设发展期。工业企业纷纷建立了物流中心,但是物流管理方式粗放,物流运输空载率、重复运输等问题依然存在,运输效率的低下直接带来了物流成本的加大。
二、烟草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路径选择——战略成本管理
1由注重成本核算向注重成本控制转变,适时引入作业成本法,提升成本信息的相关性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因传统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消耗为人们所诟病。以作业成本法为代表的成本核算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归集形成成本。因此,适时引入作业成本法,把生产过程划分成不同作业,分析成本与各作业的关系找出作业动因,设立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2由注重产品的制造成本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转变,提升决策分析的可靠性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理念认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被视为企业内部的有序作业或流程。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售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花费的资源总和,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从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判断产品是否盈利,管理者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成本,更应该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关注产品的研发设计、设备改造、营销售后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发生的所有成本。对于烟草工业企业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加强设计成本的控制日本企业的“成本企画”实践告诉我们,一件产品成本的80%取决于设计,因此烟草工业企业必须要将研发设计作为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源头来控制成本。研发设计之初就必须要考虑到卷烟牌号的市场定位、叶组配方、生产工艺、调拨价格、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
2.2加强对制造成本的控制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原辅料的登记保管制度,落实车间班组机台责任,细化考核,明确奖惩,增强全员节约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各类物料消耗,降低产品直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3加强对营销成本的控制企业要实现利税的增长目标,要合理安排和严格控制营销费用。从目标市场的选择、营销策划的设计、营销人员的组合优化方面着手,合理配置营销资源,以投入产出比最优的效果实现营销成本的不断降低。
3由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提升决策信息的全局性即使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下,企业也需要从成本结构的动态关系上,系统分析、控制产品成本,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4优化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如今物流管理已成为烟草工业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物流成本的管理也成为现代成本管理的重点。因此烟草工业企业内部必须要整合物流资源,物流中心不仅应加强与采购、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合作,还要建立物流中心自身的调度指挥系统,合理有效安排运输工作,在采购、生产、销售需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物流中心还可以科学规划运输线路,减少车辆空载率和重复率等,这样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
制造成本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 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制造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作业成本法的最新理论、核算流程及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具体表现在: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本法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这种理论提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计算流程分为八个步骤,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③计量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⑤汇集成本库。
⑥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2. 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制造成本法的概念
制造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分配和归集与生产经营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关系的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而将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和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其应用
会计制度设置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类科目,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属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制造成本,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包括自制工具、设备)成本的有关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辅助生产成本应于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部门;为生产产品和劳务提供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企业仍需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自制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的成本中都不包含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从而简化成本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1.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相互联系
(1)作业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制造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2)计算的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
(3)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2.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1)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差异的比较
①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制造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被应计入生产成本。
②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④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2)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局限性的比较
制造成本法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是成本信息失真。科技的进步,导致资金的密集和直接人工工时的减少。如果仍然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第二是对成本事前控制乏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的,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此外,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费用,如果仍然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方法,让标准化的产品负担这部分费用,势必扭曲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信息,导致产品组织及资源配置决策失误。
第三是成本信息相关性弱化。制造成本法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导致了相关性的弱化。根据不相关的成本信息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1.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 决定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制造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工作中心多,相对的作业中心也多,因此今天看来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制造成本法有利于生产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分清经济责任,便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各相关部门业绩的考核,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2)制造成本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潜亏问题。
2.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时代背景和上述调查分析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觉得:ABC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而我国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条件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一般企业的某个部门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2]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7年4月第81页
[3]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平心 张枫 于洪涛:传统成本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陈工孟: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