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馆指导、北京青年报出品的航天科幻儿童剧《天宫少年之来自虫洞的你》,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365剧场与小朋友见面。


(资料图)

孩子的渴望:认同与求知

作为国内首部以载人航天为主题的科幻儿童剧,故事将时间设置为未来,把英雄航天员变成“天宫少年”,用科技驱动,用文化包裹,以“文化+科普”的方式吸引大小观众。孩子们积极地互动,交流、欢笑、惊呼、叹息抑或埋怨,都足以证明他们对该剧的喜爱。

该剧的成功首先表现在满足了孩子情感上对于“认同”的渴望。“天宫少年”性格各不相同,袁博博学、和玥玥认真、苏菲亚胆小、艾华亲切又搞笑,还有昆鹏鹏——活泼、顽皮又爱恶作剧。这些小伙伴就好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你我他,有优点又有缺点,小观众丝毫不陌生。“替补”成员昆鹏鹏,以“天宫少年团”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之上,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好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朋友,站到了万人瞩目的星光大道之上。此刻,台下的小观众都伸长了脖子,静静地看着他,仿佛站在舞台上的正是自己。紧要关头,昆鹏鹏用自己都不曾发觉的闪光点坚定了少年团战胜困难的决心,拯救了团队。此刻,小观众们的内心是满足的,是幸福的,仿佛与剧中的角色一起,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天宫少年》满足了孩子“求知”的渴望。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当代少年儿童的知识结构和欣赏趣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和内容已经很难满足孩子们日常认知的需求。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对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神奇的科幻题材正是他们的兴致所在,而“航天”正是当下最具科普价值、富有时代使命感的主题之一。

然而,儿童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与看待事物的角度有着巨大的差别,当内容偏重于知识性的时候,表达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节点舱的重要功能是出舱”“太空环境的主要特征有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航天服可以抵御辐射、保温、供氧”等知识,若放在平常,自然是晦涩难懂的,但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其包装,孩子们不仅乐于接受,还争抢着回答。

该剧还让孩子担任小老师,而让陶成道这个世界航天第一人来向昆鹏鹏请教。将教科书里的偶像与孩子的距离拉近,这是一种摆脱了孩子就应该被“教化”、被“灌输”的角色定位,是对人物平等关系的一种探索。在陶成道“学习”航天知识的同时,专业的科普被无痕传达给了台下的小观众——用寓教于乐的手段达到了“教”的目的,成功运用艺术的方式助力了科学普及。

孩子的成长:想象力与爱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独特的,他们想象着像妈妈一样穿上高跟鞋,走路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想象着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之上,看着教室里同学们炙热的眼神;想象着像警察一样威武,抓捕偷了行人钱包的小偷……这一次,他们想象着成了真正的航天员,登月成功。该剧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故事发生在未来的2050年,将空间站设置为孩子们接受航天培训的训练基地,让孩子们成了完成登月任务的航天员。

正是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人物和时空设定,让之后妙趣横生的事件发展顺理成章:在登月过程中,他们遭遇虫洞,遇到万户陶成道……面对困难与选择,孩子们恐惧过、犹豫过,但最终,还是紧紧团结在一起。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面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应该如何面对?《天宫少年之来自虫洞的你》拒绝生硬灌输,而让孩子自己感悟。最初,少年团发现了从虫洞而来的陶成道,因为害怕这位明朝人航天知识匮乏而影响登月,拒绝他加入“天宫少年”的团队;到最后却不忍陶成道牺牲而要将其留在身边,为此宁愿放弃登月、放弃梦想。

孩子们经历的是用爱逐渐丰盈心灵的过程。来自虫洞的陶成道带来的辐射导致太空舱遇到危险,“天宫少年”不仅无法在月球着陆,还面临氧气和水供给不足的生命危险。剧情发展至此,台下一个小观众竟忍不住带着哭腔“指责”陶成道:“都是因为你!”气氛有些不安稳起来,孩子们好像也在和舞台上的角色一起焦急地寻找解决之道。但当陶成道决定只身离开太空舱,成全“天宫少年团”登月计划的时候,剧场里却瞬间安静了。陶成道牺牲自我的决定,孩子们心领神会——他们知道陶成道这个决定的分量有多重。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也许,这就是教育的最佳状态。正是在这样的浸润之下,孩子们被引导成长。

孩子的审美:趣味与意境

最后,该剧与孩子同频,用孩子的话语进行表述。考官帮着陶成道放松的时候,孩子们也跟着一并放松。考官刚一开口,台下便跟着一起唱了起来,“在小小的空间站里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梦想开小小的花。在大大的宇宙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大大的梦想开大大的花。”这首近期在孩子中间流传甚广的歌谣被改编成歌词搬上了舞台,全场整齐划一的跟唱节奏让气氛异常热烈。为该剧编创的三首原创歌曲更是用欢快的韵律渲染气氛,梳理了人物关系,传递了哲学道理。

《天宫少年》的舞美虽然不算豪华宏大,却也呈现出时而紧张刺激、时而意境悠远的太空景象。尽管舞台剧无法像影视剧一样运用高科技动画特效,却仍然可以创造出符合孩子审美、具有趣味性的舞台空间。空间站充满了卡通写意的蒸汽朋克风格,泡泡消毒枪、机械手臂等富有科技感的道具,也都是吸引孩子的元素。

结尾处,少年团的旗子被放上了月球,旁边的风筝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剧中的陶成道欲实现飞天一梦时用的风筝,是穿越古今从明朝到未来的风筝,也是寄托中国少年环宇问天、探月筑梦追求的风筝。

当然,不断打磨对于一部剧目的成功至关重要。比如,剧中苏菲亚的生日愿望——去一次天安门的设定,从体现苏菲亚父母亲工作繁忙的角度可以理解,但如果能够与剧情产生更深刻的勾连,使叙事更具张力,或许会有更加可喜的效果。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袁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