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1篇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正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看似相近,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审计”一般指把计算机作为审计的辅助工具,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计算机审计”是指结合审计实施过程,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等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计算机审计”是继“计算机辅助审计”后审计人员争相攀登的又一座新高峰。

二、学习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经贸科审计人员的我,主要面对的审计对象是企业,对于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有深刻的认识,现在的财政、税务、社保、电力等各部门、各行业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日渐普及。面对被审计单位的海量数据,如果还是靠传统手工查账的方法去审计,审计人员既难以查出大问题,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精力。而且在会计信息电子化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会计领域的计算机作假和犯罪,只具有传统查账手段的审计人员,难以揭露电算化条件下的经济犯罪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审计对象的电子化、信息化,要求审计手段也必须电子化、信息化,否则,我们审计人员面临着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无奈局面,有失去审计资格的巨大执业风险。只有掌握了计算机审计技术,并与财务、审计知识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不断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才能保证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审计职能不弱化,审计战斗力不退化。

三、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一点心得。审计署中级培训班被业内称为“魔鬼训练营”,想要顺利通过,拿到审计长亲自签发的合格证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注意学习方法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一是当天知识,当天消化。中级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是每周上六天课,休息一天,信息量大,节奏很快,所以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当天学的知识争取当天消化,否则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终灰心放弃;二是疑难疑问,及时搞懂。有疑问一定要及时搞清楚。因为学的都是新知识,而且进度快,上课时可能有听不懂、没听清、有疑问的地方,这时候要及时地问,可以问同学,也可以在晚自习时问学校安排的辅导员,不能耽搁,否则,问题会越积越多;三是坚持跟进,不要放弃。有时候有些课程听不太懂也不要紧,可以先放一放,坚持跟进,随着后面学习的深入,前面的内容慢慢地也就懂了。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四是把握重点,勤学多练。虽然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掌握知识,但考试通过却是每个人的首要任务。考试分三天,前两天是上机,最后一天是笔试,一般来说笔试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上机,上机考试的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老师上课的练习题不仅要会,而且速度要快;五是合理安排,松紧有度。中级培训班给每个人的压力都是很大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压力太大容易焦躁,影响心情和睡眠,毕竟70多天的学习是要靠一天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过来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作息时间也是学好知识和考试通过的保障。


(资料图片)

四、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工作,这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也是计算机中级培训的初衷,今日学业的完成并不等于任务的结束,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许多知识还有待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巩固、消化、应用并丰富。在实际工作中,我将不放过任何使用计算机审计的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带到审计实践中去,发挥作用,并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使自己成为优秀的计算机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坚持从审计实践需要出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方式渠道,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审计能力,以建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

(一)知识技能补充和更新培训

1.夏、冬季集中培训。培训对象为局机关全体审计干部。7月和12月,采取网络视频、专家讲座、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与部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交流工作经验、讲解优秀审计项目、审计案例介绍为主要内容。达到拓宽思路,交流经验,消除问题,规范工作的目的。(责任科室:综合科、各业务科室)

2.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按照审计署计算机考试安排,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并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通过对审计机关计算机中级人员培养,提高审计干部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开展审计和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责任科室:办公室)

3.青年审计论坛。组织机关青年干部进行审计论文征集、论文评比、交流,为机关青年干部探索研究和交流审计理论与实务搭建平台,推动审计工作发展。(责任科室:综合科)

(二)法定培训。

4.党校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年内计划和安排,及时报送审计干部参加党校集中调训和专项培训,充实政治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新知识、新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责任科室:工会)

(三)初任培训

5.新录用人员培训。对2014年新招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掌握相关制度和知识,了解机关有关要求,适应岗位要求。(责任科室:工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将纳入年度责任制考核中。各科室要统筹安排处理好培训与审计工作的关系,确保培训计划的全面落实。各责任科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保证培训计划的内容在规定时限内落实。

(二)积极引导,构建学习型机关。各科室在认真组织落实局统一安排的各项培训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干部利用空余时间,更新知识,补充学习增强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3篇

回首这两个多月的时光,其实颇多感慨,虽然不能简单的拿考试结果衡量自己的付出或收获,但也不得不承认,顺利通过考试确实是现阶段我们每个人奋发学习的第一目标。截至目前为止,审计系统内已有数千人通过了此项考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培训前我也搜罗了一些前辈的心得,结合自身情况吸收了他们的精华,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今天我也希望将自己的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赐教。

第一,课前自学。我个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学”是及其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众所周知,中级培训班被外界称为“魔鬼训练营”,它的“魔鬼性”就体现在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对于我们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来说,要在短短70天内接受8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培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地简单浏览一遍教材,要达到自学的程度,能够完全看懂固然最好,如果不能也不必焦躁,通过后面老师的课堂讲解,既会让你加深印象、纠正偏差,也会解答你的疑惑。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学的进度,尽量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提前自学1-2章就好,这样既印象深刻,也可以应对课程的临时变化。

第二,课后练习。传统学习方法中,课后一般以“复习”为主,而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练习”,这不得不再次提及中级培训的特殊性。中级培训是一个以上机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所有理论学习最终都是为上机操作服务,所以课后大量、反复的上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这时候再回头翻书查找原因及解决方法,我认为是比“课后从头看一遍书再上机操作”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课前已经有效预习,不论课前课后,教材是必须要仔细看过一遍的,这样才能打牢基础,减少知识盲点。此外,大量上机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掌握机试感觉,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很多教材或者老师未提及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能力。

第三,合理计划。目前中级培训要学习8门课程,各科并非同步开课,学时也各不相同,最后两周主要集中学习审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access,学好这三门课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课程的复习,努力做到“学新不忘旧”。因此,除了课前自学和课后练习外,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复习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吸取精华。计算机中级培训到目前已完成36期,每期都有学员针对各科知识点加以总结且无私分享给大家,大家得到大量的“前辈”总结后可进行梳理分类,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总结,吸取其中精华。此方法尤其适用于笔试,绝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除以上方法之外,针对非财务专业学员,我建议在培训前最好学习一些会计基础知识,了解会计基本原理,因为其中几门课程(U8、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与会计相关度较高,需要学员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后面学习起来也不会因为专业背景而产生太多阻碍。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4篇

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组织的考试取得。IIA是世界范围的内部审计师组织。该协会1941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开发署享有顾问地位,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常任观察员,是国际政府财政管理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协会现有196个分会,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部审计学会1987年加入该协会,成为国家分会。该协会现有全球会员7万多人。至2002年国内通过CIA考试的大约为2200人,2002年考试报名8000人,通过率30%左右。

考试科目

第一部分,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具体包括:遵守IIA的属性标准;以风险为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重点;理解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执行其他内部审计任务和职责;治理、风险和控制的知识要点;策划审计业务。

第二部分,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具体包括:实施审计业务;实施具体审计业务;监督审计业务结果;舞弊知识要点;审计业务手段。

第三部分,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具体包括:经营过程;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规章、法律和主要经济指标;信息技术。

第四部分,经营管理技术。具体包括:战略管理;管理技术;中国的经营环境;中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命题,第四部分由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命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统一阅卷。考试范围在当年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大纲》中确定。

报考条件与免试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考试:(1)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4)CIA考试期间本科院校的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

具有下列资格者,可以申请免试第四部分(即经营管理技术):(1)持有中级及中级以上审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持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符合免试审计环境的人员,在申请免试时,应填写《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免试科目申请表》,并于报名时提交有关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一式两份)。

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一)考试方式:分科、闭卷、笔试。

(二)考试语种:第一、二、三科目为中、英文二个语种,报考人员可任选其中一种,第四科目为中文语种。

(三)考试时间:每年11月第3周的周六、周日。2006年考试时间如下:

报名时间与报名办法

2006年报名时间为6、7月;报名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他有关事项参见各考点的报考简章。

(一)报名办法

1、报考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各报名地点报名,并填写《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报名表》。

2、报考人员至少报考两个部分(考试已通过三个部分者除外)。

3、报考人员需提供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和近期2寸免冠照片4张并在其背面注明姓名及性别。

4、报考人员须在报名时做出不对外泄露本次考试内容的承诺。

(二)报名须提交的材料

一般报考人员报名时,需提供学位证书或相关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在校学生(含在校研究生)报名时,需凭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并有所在院校出具的说明其在校表现、所学专业和学业完成情况的证明;教育工作者报名时,需提交所在院校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

考试收费

备注:申请免试经营管理技术的报考人员也须缴纳该科目的考务费。

考试用书

考试参考用书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翻译和编写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试题》;《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上、下册);《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教学指导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指定辅导用书》。以上书籍版权属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复制。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5篇

一、主要目标

(一)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

审计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审计干部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不断提高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到2013年,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二)专业技术资格比例

到2015年,我局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5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20%。通过AO认证考试人才比例达到50%以上,审计署中级计算机考试人才比例达到10%。

(三)专业结构比例

审计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要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到2013年,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以及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保持在85%以上。其中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干部比例,应在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文化程度比例

局机关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到2013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审计干部比例达到90%以上。

(五)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审计业务骨干人才比例

到2015年,符合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坚持标准,严把进人关

1、通过考试录用的审计干部,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人员,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

2、通过调入方式进入审计机关担任副职领导职务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特别是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人员,除应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外,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审计业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5年以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历。

3、根据审计工作需要,积极争取审计干部聘任试点工作。经审计干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工程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试行聘任制,按照审计干部法和聘任合同管理所聘审计干部。

(二)切实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应自进入审计机关3年内通过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届时不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一般不得从事审计复核、审理工作。

2、审计机关担任项目主审的审计干部,一般应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审计干部,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但未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的,应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3年内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尚不符合审计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应在符合条件后3年内取得相应资格。在上述规定时间内不能取得审计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原则上不担任审计组组长、主审。鼓励45岁以上的审计干部报名参加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或相关执(职)业资格考试。

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人员每年至少担任一个项目的主审,多担任项目主审、业绩突出的,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创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1、鼓励和引导审计干部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特别是审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充分发挥学历学位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2、完善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分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中、高级审计师研究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审计专业人才从审计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理论高度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科学阐述的能力。

3、认真参加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职和初任培训、领导能力培训。

4、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年轻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署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业务培训、审计项目培训。

5、加强业务交流。参加审计讲座,定期参加投资、企业、计算机等专业审计交流。认真总结审计经验,组织案例交流。

6、加大网络教育力度,培训内容涵盖政治类、公共类、法规类、审计类等多个门类,充分利用“干部在线学习网”、“审计署在线学习网”平台,倡导审计干部自主学习。

7、拓展培训方式方法。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在线学习、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特色化、专题化的各类短期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确保培训实效。

(四)加大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和使用审计专业人才力度

畅通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干部挂职锻炼渠道,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可选派年轻审计干部到上级审计机关挂职锻炼。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要认识到加强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力量,在人员和经费上予以有力保障,努力做到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形成合力。审计机关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接受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指导和检查。

(二)落实目标责任。要结合长远目标和年度任务相衔接的专业化建设目标体系,细化年度培训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抓好落实。办公室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建立业务培训档案。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6篇

物换星移,岁月更替。转眼间在北京度过的七十四天已离我远去。七十四天,是人生历程的一段缩影;七十四天,是岁月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七十四天却留下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对集体的热爱以及同学之间的真情。2010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审计署第28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已经进行了9年。2007年,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中级培训大纲进行了修改。近三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审计职能有所扩展,审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有所变化。同时,适于审计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为了使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与时俱进,署领导要求适时对培训大纲、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此次培训采用了全新的教材,新编教材增加了更多计算机审计实务方面的知识。经过70多天的艰苦学习,圆满完成培训班所规定各项科目,取得了审计署颁发的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证书。回顾整个培训过程,唯其艰辛更觉难忘。

要知道“道”,更要懂得“技”――开学第一课

“道”指的是方向,“技”指的是方法。再好的方向,如果不懂得用方法和技术去实现它,都将是空中楼阁。刘汝焯特派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用丰富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近年来计算机审计开展的成果,以及如何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在此之前我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数据分析,也从未想到对审计工作竟有如此大的帮助,从他的讲解中我了解到,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发展面临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审计署新五年规划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以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等思路,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也为计算机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同时更要迎接挑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将计算机技术方法与具体审计业务、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职能,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为拓展审计思路提供有力的帮助。

“魔鬼训练营”――不只是传说

审计署的计算机中级培训一直有“魔鬼训练营”之称,以前以为只是一个传说,没想到这个传说是真的!

本期培训采取集中住宿、全封闭、全脱产的形式进行10周的学习,每周休息一天。培训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Access、数据采集分析、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等课程。课程难度与大学课程基本相同,教学时间做了最大的压缩,平均几天就讲完一本书。28期培训班共计62人,学员来自审计署机关、特派办及全国各地方审计机关,全班平均年龄28岁,学历均在大学以上,其士、研究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压力,压力,压力……,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能被派来参加培训,多少都有点自信,认为只要认真学,通过考试应该轻而易举。当课程和教材发到手中时,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粗略一数竟有7门课程,涉及到十几本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MS SQL Sever 2008)、Access、会计信息系统、Visual Basic6.0、用友ERP-U8、网络技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信息系统审计、AO审计软件、计算机审计案例……。大家立刻体会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话的真实含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有老师授课时巨大知识量的压力,有你旁边同学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给你带来的压力,更有每天担心考试通不过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压力,这种压力压碎了每个人的幻想,唯有全力以赴,才能顺利毕业。

时间,永远是不够的!整整七十天的培训,被满满当当的安排在一张课程表中:每天上课8小时,上机练习4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要在教室呆上近12个小时,按照这张课表的作息时间,大家开始了钟摆一样的生活。天蒙蒙亮就起床洗漱,然后顶着烈日、寒风赶往食堂,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吃完早点,匆匆赶往教学楼上课,在教室呆上整整一天,直到深夜再拖着疲惫的步伐返回住处。而晚自习的时间一再被延长,从最初的9点多,到10点,再到10点半……却总是感觉还不够。午夜回到住处稍加休息后,还得再看上两个多钟头的书才能“安心”睡去。

播种希望,收获明天――学习收获良多

“思路决定出路”,此次培训中老师新颖的计算机审计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是一组数据,人们的审计思路各不相同,有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几个数字上,而有的却能在数据与实际的业务流程的比对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打破自己计算机审计信息相对闭塞的现状,充分运用各种途径了解当前最前沿的审计思想,才能开拓思路,举一反三,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学习,对计算机审计的原理和编程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重点学习用友财务软件的进销存供应链以及应收应付系统,自己不仅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用友8.21”完成日常业务处理、记账、结账,而且对“用友8.21”版本的后台数据库也比较了解,特别对数据库中的表的关键字段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也能较好地把握,不仅能理解了AO模块的实现原理而且能手动实现部分AO的模块功能,如断号分析、重号分析、业务真实性完整性检查等,为下一步研究其他类型的财务软件积累了经验。通过重点学习VB编程语言的应用,特别是运用ADO控件绑定、非绑定方式连接后台数据库,并在对按钮编写代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上做了大量练习,深入了解了数据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以及数据在完成不同操作后,记录集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对编程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编写审计模块提供了思路。

“一加一大于二”。这次培训,与普通的计算机培训不同,它不仅是单纯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侧重的是计算机与审计业务的结合。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取舍,在一些实用性强的章节上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和练习,有些地方甚至超出了审计署考试要求的范围。通过这种着重于提高实战能力的培训,我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这把刀,只有放到审计业务工作的岩石上磨砺,才会变得锋利,发出光芒;逐渐认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计算机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只有将计算机与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等融会贯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做文章,在计算机与业务知识结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不断解决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升自己。

“只要跑赢另外一个人”――学习最后一课

在颁发证书的那天,审计署信息中心王智玉主任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在讲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学习的意义时,讲了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却能让人醍醐灌顶,猛然觉醒。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两个人在森林里散步,突然碰见了一只狮子,两人大吃一惊,转身就跑,而狮子在身后穷追不舍,跑了一段路程,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说,嗨哥们,我们别跑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跑不过狮子!另一个人却对他说,想什么呢,我只要能跑过你就行了!故事听到这,大家都还很茫然,这只是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甚至是笑话而已。这时王智玉主任讲到,联系到我们所处的工作实际,一个单位甚至是个人,真正跟你竞争的就那么几个,而你所要做到了只是“跑赢”他们而已,而计算机审计技术就是一项技术壁垒,你没有掌握那就永远在外面徘徊,一旦你拥有了就是海阔天空!故事讲到此,在场的每个人都是心头一惊,故事虽然很古老,意义却如此现实。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融合教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财务会计具有以下特征:1.财务会计主要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其他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由通用财务报告加以揭示,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规则性;3.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4.财务会计以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为基础;5.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保证绝对精确。财务会计处理的对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可验证的历史信息,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预测、估计和判断,很难做到绝对精确。

二、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不管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都必须学习财务会计,一般以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学)来安排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可能再侧重管理学方面,而审计学专业侧重审计方面一些。从目前各校的专业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设置模糊。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差别,给人的感觉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学差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和一些高职学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差不多。《会计学原理》(相当于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财会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一些与财务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如工商管理、金融工程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部分高校也可能会开设。目前的部分学校,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在第二个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部分高校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我们知道,会计的账务处理很难避开税法的影响,《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要讲税法,《会计学原理》要涉及,《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也要涉及税法,如课程涉及不当,都讲税法,这样既重复啰嗦,又浪费有限的课时。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部分高校开设《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部分高校只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分两个学期来讲。就某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开设《财务会计学》的同时再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大部分内容重复讲授,在讲《财务会计学》时很难与《中级财务会计》分开来讲,而在讲《中级财务会计》也很难与《财务会计学》分开来讲,既增加了课时又没有效果,而学生听起来也是感觉重复罗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着重研究企业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特殊财务报告。部分高校作专业选修课,部分高校作为必修课来安排。有的学校放在大三学年,有的学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我们知道,大四的学生大都很浮躁,所以,《高级财务会计》放在大四学习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

三、融合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课程时间安排的调整

《会计学原理》(相当于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这三门课程应该先安排。建议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会计学原理》(相当于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由于会计的分录处理很难与税法分开,需要税法的支撑,而且《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各章节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因此,在讲《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有关税法的知识应当尽可能提前,配合《会计学原理》会计知识的传授。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然后再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是比较合适的安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奠定学生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又可以配合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和大二整个学年,可以开设《财务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后,可以接着开设《高级财务会计》。

(二)《财务会计学》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融合教学

目前,部分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既开设《财务会计学》,又选设《中级财务会计》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或把《中级财务会计》设为必修课程,分两个学期讲解,这两种安排都行。《财务会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最核心的主干专业课程,以操作为主的理论与实务一体化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本课程以国家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应的指南为基础。旨在教授学生应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进行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及三大会计报表编制技能。《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为依据,以会计要素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而开设。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中心,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课程以国家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旨在教授学生应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进行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及三大会计报表编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假如既设《财务会计学》,又选设《中级财务会计》,那么这两门课的老师应相互协商如何讲授,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既浪费课时又没有效率。因为这两门课程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重复。大致可以这样来安排:财务会计总论、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财务会计学》来讲授;收入、费用、利润、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借款费用、债务重组、或有事项由《中级财务会计》老师来讲授。这样分配之后,既可以避免大量的内容重复和浪费学时,又可以在讲授时深度拓展。但如果不开设《财务会计学》,只开设《中级财务会计》,那么可以分两个学期进行学习,这两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以中级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辅导教材作为上课的教材,除掉所得税、外币折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这些章节(安排在高级财务会计),大体上与上面《财务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所上的内容差不多。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安排

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后,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等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会计学原理》(相当于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该课程着重研究企业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特殊财务报告问题。《高级财务会计》可以最新注册会计师的辅导教材《会计》作为教材,这样可以有助于专业学习与学生毕业后考取注册会计师相融合。但其内容安排上要避免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重复,以最新注册会计师的辅导教材《会计》的内容为限,凡是《中级财务会计》讲授过的内容不再讲授,所得税、外币折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每股收益和公允价值由《高级财务会计》安排。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8篇

一、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概况

为了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能力,审计署自2001年以来共举办了32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用信息化知识武装了一批国家审计工作战线的新型人才。学员在历时70天的培训中,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计算机数据审计等六大类课程的系统学习,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开阔了审计思路。

二、计算机审计的思路创新

(一)计算机审计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计算机审计方式的实现,颠覆了以往审计仅以抽查为主的认识。在正确的数据采集、转换、分析基础上,可以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资料,并对其重要的薄弱环节进行详查,做到精确打击。而不像传统的审计方式,审计成果的取得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二)计算机审计视角可以实现全面覆盖

由于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理论上被审计单位每一项控制内容和每一笔业务都会在信息系统中留下痕迹,用传统审计方式中无法取证的内容,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也会留下蛛丝马迹,如企业不执行正常流程的销售情况会在底层数据中留下记录。审计人员要做的就是用IT的视角准确找到业务流程中的漏洞,再从底层数据入手取得有效突破。

(三)审计取证可以更加靠前

任何信息系统都可能绕过正常程序处理业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从国内中型企业的用友ERP、大型企业用的SAP系统到国际知名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都可能绕过正常程序处理业务,审计人员不能迷信国际知名软件的内部控制。计算机审计绕过账表直接以底层数据作为审计切入点,将审计采集数据的起点提前到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而账表、凭证之间的勾稽关系不再是审计的重点。

三、开展计算机应用审计的建议

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组织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密切地分工和协作,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是计算机审计项目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当周全地考虑好下述工作。

(一)为数据分析预留充分时间。计算机审计应始于审计计划阶段,大型单位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和业务流程比较复杂,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做到审计现场有的放矢,而不是在审计现场仓促应对海量的电子数据。

(二)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一是人力资源准备,审计组应由具备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必要时应取得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持。在审前调查阶段组织全体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制度、数据存放形式进行集中学习研究。“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有助于拓展每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快速找到审计项目的突破口。二是硬件准备,目前很多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已经使用了Oracle、SAP、DB2等大型后台数据库,审计机关应当准备空间足够大的移动存储设备获取电子数据,并准备相应的硬件环境还原电子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数据。

(三)营造互帮互学的环境。互联网能做到互相通信、资源共享,成为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互联网关键设备的路由器有动态学习的功能,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与周围的其他路由器定期交流,将掌握的资料与其他路由器分享并互相学习及时更新。鼓励审计组全员动手出思路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在工作中把每个人掌握的资料及时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极大地增强审计工作的效能。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9篇

一、关于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为了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形势,目前,绝大多数审计特派办都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室),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同,职责任务也各有侧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全面负责与计算机有关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硬件维护、本单位局域网管理、信息管理、机关辅助办公、计算机培训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而有的只负责配合审计业务处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其他工作则划归办公室或人教处负责,属于纯粹的审计业务部门。而与此不对称的是,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很多,配备的人员却很少(3-4人),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任务很单一,配备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却非常强(6-7人),这是导致目前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审计署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岗定编,确定人员数量,调整人员结构。这是其一。

其二,李金华审计长一再强调“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石爱中副审计长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也曾断言:“金审”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审计工作将“面目全非”。但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审计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目前以业务部门为主、技术部门为辅的计算机审计组织形式,让计算机审计处独立承担部分项目的审计任务,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摸索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审计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配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人员,并逐步向审计业务部门靠拢,每年有自己的审计项目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问题

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结构与其职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讲了,目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情况。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硬件建设、网络运维、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辅助办公、计算机审计等等等等,各个内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分散于多个部门之间,不利于其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所以,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审计处应该成为担负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综合性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技术强力支撑部门。基于这种设想,计算机审计处应该包括以下五类人才,配备6-8人:

1、 负责硬件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1-2人。

2、负责各类人员培训的专职人员1人。

3、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管理的专职人员1人。

4、负责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撑的高精尖IT人才1-2人。

5、既精通审计业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1-2人。

三、关于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关系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特派办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加强培训工作,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已显雏形。但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是引不进来,或是远走高飞;另一方面,中级骨干人员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再一方面,受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Δ”结构。首先,要立足于对审计人员进行自主培养,即选拔一批审计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通过强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迅速掌握审计现场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Δ”的中间层。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审计”的关键要素是“审计”,如果审计业务不精或经验不足,就算计算机水平再高,也查不出问题;而且从培训成本来讲,把审计业务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费用及经验积累)要远低于把计算机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其次,要在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形成“Δ”结构的底层实力。对这个层次的审计人员也要提出一个最低应用水平的要求,否则,审计信息化工作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工作也难以推进。比如最近审计署推出的“AO”和“OA”两个系统,都需要所有审计人员的广泛参与,不然就会出现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其三,要抓住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通过层层选拔,引进一批高层次(硕士或博士)技术人才,形成“Δ”结构的顶尖层。这个层次的技术力量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被审单位信息系统,靠审计人员去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个层次的技术人才也不需要太多,1-2人即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务员队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必要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社会IT力量,通过临时聘用计算机专家解决复杂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三角性结构,这是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推动审计信息化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关于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问题

中级审计知识范文第10篇

为了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形势,目前,绝大多数审计特派办都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室),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同,职责任务也各有侧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全面负责与计算机有关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硬件维护、本单位局域网管理、信息管理、机关辅助办公、计算机培训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而有的只负责配合审计业务处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其他工作则划归办公室或人教处负责,属于纯粹的审计业务部门。而与此不对称的是,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很多,配备的人员却很少(3-4人),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任务很单一,配备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却非常强(6-7人),这是导致目前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审计署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岗定编,确定人员数量,调整人员结构。这是其一。

其二,李金华审计长一再强调“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石爱中副审计长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也曾断言:“金审”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审计工作将“面目全非”。但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审计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目前以业务部门为主、技术部门为辅的计算机审计组织形式,让计算机审计处独立承担部分项目的审计任务,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摸索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审计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配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人员,并逐步向审计业务部门靠拢,每年有自己的审计项目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问题

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结构与其职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讲了,目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情况。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硬件建设、网络运维、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辅助办公、计算机审计等等等等,各个内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分散于多个部门之间,不利于其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所以,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审计处应该成为担负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综合性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技术强力支撑部门。基于这种设想,计算机审计处应该包括以下五类人才,配备6-8人:[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1、负责硬件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1-2人。

2、负责各类人员培训的专职人员1人。

3、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管理的专职人员1人。

4、负责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撑的高精尖IT人才1-2人。

5、既精通审计业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1-2人。

三、关于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关系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特派办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加强培训工作,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已显雏形。但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是引不进来,或是远走高飞;另一方面,中级骨干人员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再一方面,受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Δ”结构。首先,要立足于对审计人员进行自主培养,即选拔一批审计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通过强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迅速掌握审计现场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Δ”的中间层。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审计”的关键要素是“审计”,如果审计业务不精或经验不足,就算计算机水平再高,也查不出问题;而且从培训成本来讲,把审计业务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费用及经验积累)要远低于把计算机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其次,要在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形成“Δ”结构的底层实力。对这个层次的审计人员也要提出一个最低应用水平的要求,否则,审计信息化工作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工作也难以推进。比如最近审计署推出的“AO”和“OA”两个系统,都需要所有审计人员的广泛参与,不然就会出现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其三,要抓住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通过层层选拔,引进一批高层次(硕士或博士)技术人才,形成“Δ”结构的顶尖层。这个层次的技术力量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被审单位信息系统,靠审计人员去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个层次的技术人才也不需要太多,1-2人即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务员队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必要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社会IT力量,通过临时聘用计算机专家解决复杂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三角性结构,这是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推动审计信息化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版权所有

四、关于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