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德治,在中国古代治国的重要思想,其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良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以维持社会之稳定。

地处安徽“北大门”的萧县,古称萧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汉文化、孝道文化的发祥地,素有“文献之邦”“胜利之城” 荣誉,被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资料图片)

近年来,萧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贴基层治理的时代脉搏,深挖萧县文化资源,创新采用“德治+”的举措,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充分激发“红色效应”,最大程度释放“德治”能量,筑牢基层最大同心圆,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以德+调解”,矛盾化解服人心

“小豆、老高你俩能包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还能拉栅栏、挖深沟?咱还为人不?你俩在手机上搜搜‘六尺巷’。”

日前, 67岁王一水简简单单一席话,让站在面前的两位承包户哑口无言。

“老王调解室”的负责人王一水。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王一水是萧县丁里镇丁里社区“老王调解室”的负责人。前不久,社区不少村民前来反映,村里耕地里的一条生产小路,一侧由武寺村小豆拉上了栅栏,另一侧紧邻丁里社区老高挖出的深沟,通行极为不便。

作为原丁里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有着5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王一水退休后被聘为社区调解员。“老王在村里威望大,喜欢给人讲道理,以德服人,说话的分量自然也就重。”丁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军这样评价社区里的这位“金牌调解员”。

接到居民投诉后,王一水第一时间组织社区两委人员,通过核对分地底册、现场实地勘测、走访调研询问,确认小豆和老高的包地范围。虽然两人都未占用公共道路,但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王一水多次耐心劝导,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两人也最终愿意各让一米,由武寺村负责修路,得到周边百姓的一致好评。

据悉,自从当了社区的调解员,王一水已调解百余件群众矛盾纠纷案件。“能有啥经验哩,说到底就是要有热心、耐心、责任心和公道心。”谈到基层调解经验,皮肤黝黑的王一水咧嘴一笑。

作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所在地,萧县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服务。全县划分三级网格2113个、网格员2691人,网格长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书记、自然村(小区)包保干部兼任。建立网格员与驻村辅警工作对接机制,全县277个村(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室”,同时成立县乡村三级矛盾调解中心。

今年以来,全县共收集各类问题4000余件,办结率达95%,沟通反馈率100%。

“以德+教化”,用情服务聚人心

错误的人生必须有用心帮教才能有更好的“重启”机会。

走进萧县司法局安置帮教中心的远程帮教室,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闵子蹇鞭打芦花”等萧县本土红色及孝道文化资料摆在最显眼位置。“服刑人员亲属来探视时,我们都会向他们作讲解,希望能通过家人感化服刑人员。”萧县司法局党组成员杨德飞介绍。

感化不止于言语,更有切实的行动。

为便于家人探视,萧县司法局打造“两话一谈”工作亮点。“两话”是指服刑人员亲属申请预约会见,待监狱确定时间,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知探视的批准时间,提醒做好会见准备;会见前2—3天,工作人员会再次电话温馨提醒会见需要携带的证件及下次预约所需材料,让亲属少跑路。“一谈”是指服刑人员亲属会见前,帮教中心工作人员和会亲属谈心,包括会见政策及亲属在服刑人员重要性,希望借此唤醒服刑人员自觉改造、重新做人的决心和信心。

萧县司法局将安置帮教整理成册。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今年以来,全县安置帮教对象456人,法律资源、就业咨询500余人次,调解各类纠纷20多件。”杨德飞介绍,该局还创新五衔接、九制度、三统一的“五九三”帮教模式,切实提高教育帮教的质效目标。

此外,在基层治理方面,萧县以德治为引领,着力构建多元共治“1+N”工作体系。“1”指综治中心(矛调中心),“N”涉及公、检、法、司、信访及“平安巡”云平台等其他社会力量,力图打造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互动交融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同时,该县还深入推进“干部大走访”全覆盖,组织开展“千名政法干警进网格”活动,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平安建设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德治+文化”,文明实践润人心

“虽然是三伏天,但来车牛返村感受孝文化、参观古村落的游客量依然不减。”萧县杜楼镇政法委员张红岩说,车牛返村每年都举行孝文化村节,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萧县非遗公园鞭打芦花。萧县政法委供图

车牛返村是“芦衣顺母”故事发生地,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安徽千年古村。“孝文化”不仅吸引来众多游客,还一直潜移默化滋养当地群众的行为准则。

“翰墨飘香颂党恩,平安建设我参与。”这是今年萧县刘套镇“桃花笔会”的主题。萧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曾涌现过刘开渠、萧龙士等一批艺术大师。而人口仅有5万人的刘套镇,就有能写会画的书画爱好者千余人。“农忙时备耕务农,农闲时挥毫泼墨”已是当地书画氛围的真实写照。

……

一直以来,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县域特色,聚焦服务群众,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常态长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滋养文明新风。

该县已构建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并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让文明示范村(户)成为传播乡风文明的平台。

伏羊节笔会。邱艳侠摄

萧县还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县注册志愿者超24万人,志愿服务队260余支,志愿者利用乡贤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在基层民主协商、普及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萧县会充分用好用活各类德治资源,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让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在更高水平上,彰显出‘平安萧县’社会治理的地域特色。”萧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勤华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