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通讯员 李丹

咸头岭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深圳有7000年的人类发展史;屋背岭等商时期的文化遗存,揭示了3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文明存在;大梅沙、叠石山等遗址出土春秋战国青铜器、铁器和陶瓷器打下文明进程的烙印;红花园东汉墓发现乘法口诀铭文砖,说明九九算术早在1800年前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东晋、南朝埋葬制度和精美的随葬品反映了已与中原文化高度融合……

近日,深圳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杨耀林受邀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一季——鹏城史话第二期活动,从咸头岭开始讲起,为观众讲述深圳各个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历史建置沿革。


(资料图)

杨耀林表示,岭南地区与长江、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璀璨中华文明。大约在7000年前,深圳古代先民已在大鹏湾畔出现,其后他们的足迹遍及深圳各处。他们过着与濒海环境相适应的渔猎兼农耕生活,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聚落。至今为止,深圳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百计,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咸头岭、大黄沙、下角山、赤湾等处。

咸头岭遗址发现于1981年,1985、1989、1997、2004和2006年先后进行过五次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近2300平方米,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商时期、东周、汉代、宋代以及明清时期的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数量最大、最为重要。

咸头岭遗址发现墓葬、房子基址、灶台等遗迹多处。在地层中出土200多件石器,以磨光石器为主,也有打制和自然石器;石器以锛最多,另外还有斧、拍、圆饼、砧、刀、环、石球、砺石等。陶器修复300多件。陶质以夹砂陶占大宗,器表多饰绳纹,少数饰贝划纹和贝印纹。泥质橙黄陶多饰彩绘,白陶多饰精美的压印纹,灰陶饰粗、细绳纹。陶器类主要有圈足盘、釜、罐、砵、豆、尊、壶等。

1985年5月咸头岭考古发掘现场(主讲嘉宾供图)

彩陶圈足盘(主讲嘉宾供图)

杨耀林指出,环珠江口地区发现同类型的彩陶遗址有20多处。咸头岭文化遗存最具典型性,既涵盖了这些遗址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是这个区域史前文化的标杆,于是考古学家将环珠江口史前同类文化命名为“咸头岭文化”。

关于两汉遗存,杨耀林表示,深港地区因盐而兴,两汉文化遗存众多。由于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本地区汉代墓葬的结构、形制,随葬品的器类、造型及组合等与中原地区的汉墓暂趋一致。1955年在香港新界李郑屋村发现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20世纪80年代,深圳先后发掘了南头红花园、西乡铁仔山、岗面山,沙井云林岗、万丰以及咸头岭等地的汉墓多座。

深圳、香港汉墓分布图(主讲嘉宾供图)

接下来,杨耀林为观众展示深圳在不同时期,包括隋、唐、宋、元时期,明朝,清朝的重要文化遗存以及出土器物的类型及文化特征,比如大黄沙遗址、大梅沙1区遗址、屋背岭遗址、向南村遗址、叠石山遗址、南头大王山隋墓等。其中,他巧妙穿插了深圳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建置沿革、重要事件,比如汉置盐官,东官郡、宝安县设置等内容。

他介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岭南划入东吴版图。东吴在宝安地区设司盐都尉,管理南海郡的盐业生产。宝安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势在必行。东官郡、宝安县应运而生。有关东官郡治所的位置,据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东官郡于(东官)场之地,治宝安,即今东门城外城子冈”。1983年,深圳博物馆考古工作者终于在南头城东外的山凹中发现一座明代成化年间的墓葬,墓碑上清楚地记录此处便是城子岗。至于东晋东官郡、宝安县城址的具体位置,有待考古新发现。

明代成化年间的墓碑(主讲嘉宾供图)

“边陲重镇的深圳,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的惊世发现、九朝故都洛阳的辉煌,但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没有把深圳落下,深圳同样有她的历史光环,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异彩。”杨耀林说。

审读:谭录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