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资料图)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有鉴于当前古文教学局限于文本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调整思路和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投射到课外古文学习和古文延伸性阅读上,对于课本内容之外的古代文本投以更多的热情。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活用举一反三的技巧,适量使用文本对比和思路引申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伴随着种种问题和缺陷需要解决,如何加快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革新以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一、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接触文言文时,我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每学月进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期末进行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为期末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注重策略。

我校是农村初中,学生阅历较少,自学能力较弱,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人教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文言文的阅读中去。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老师以后的教学也感觉得心应手,而且学生的成绩也稳中有升。

三、广泛拓展,注重效率。

初中生刚学习古文时,接触的都还是些简单的字、词及短句。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以及阅读材料的加长,不少学生都会觉得难以接受,继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各式各样的古文浩如烟海,即使是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对每一个古文字、词都了如指掌。初中生在阅读古文时非常有必要放下思想包袱,有时甚至可以舍弃一些啃不动的硬骨头,集中精力去理解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千万不要一遇到理解不了的字词或句子,就中途停下来思考其含义,以致于顾此失彼,一无所获。应接着往下看,待到读完全文,也许会恍然大悟,发现先前没读懂的内容原来如此。有时如能把关键词或句贯穿到全文来思考,也可大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应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如将文后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或自己尚存在疑问的地方简单地勾画一下。以便于始终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课外的、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外自读。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学生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学生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学生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能就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领会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

二、建立初步的文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必须了解所有的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例,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以汉朝为例,诗歌称作乐府,到了唐朝诗歌被称为唐诗,到了宋朝唐诗演化称为了宋词,到了宋词又变成了元曲。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诗歌,都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同时期的诗歌,它的特点也不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赏析能力。比如同样是描写爱情的诗句。诗经中《上邪》、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唐诗《长恨歌》宋词中《鹊桥仙》,从每一首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感人的誓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体现。乐府诗歌大多是当时选自民间,所以多用口语,语言朴实亲切,感情真挚,押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唐诗讲究工整和对仗,所以多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多长短句的形式,便于抒发作者感情,所以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适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了解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

三、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文学性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必须建立在基础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然后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和评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赏析和评论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必须要实行读写结合,通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通过写作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现代抒情散文,通过课堂阅读、赏析,能让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而通过写作,则能让学生捕捉到当时作者写的心境和环境,从而让学生获得体验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和表达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摘章逐句。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背诵或者默写得出《滕王阁序》,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这种名句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那么背诵再多的名篇都只是徒劳的,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多少语文知识、掌握多少答题的技巧、背诵多少名篇佳作,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能够去感受到它的美、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名篇,从而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和提升,这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更有意义。

作者:李佳璇 单位:邯郸一中

参考文献:

[1]玄永.增强高中语文文学性,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J].教育界,2015,(4):131.

[2]赵春香.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文学性初探[J].课外语文(下),2015,(5):20.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学习 积累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8-01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 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6篇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一般来说,教师在讲初中语文文言文时,大多数情况都是先把重点的字词标注好,然后在在课堂上把文章内容一句一句地翻译给学生,而学生只有把翻译好的解释认真记下来,才能把文章理顺,最后再死记硬背地把内容背下来,这样一连串的行为基本就实现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记笔记就是背诵课文。至于学生有没有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根本无从关注。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进行背诵和默写字词句。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

通过了解,现在有很多初中生根本不愿意读古文,也不愿意看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读写技能就相对比较缺乏,更不懂得中外的传统文化和一些基本的文史知识。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有很多学生就根本不愿意读,原因就是他们的文言文基础底子太差,没有形成语感,对于一些基础的常识性的东西还是不能形成认识。教师要求让学生记住的文言文词汇,学生不去记,即使积累了一些文言文词汇,翻译理解时也不懂得用,对着句子无从下手。从根本来说,应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

二、解决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量,落实对字词的积累

对于古代文言文教学来说,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字词积累,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想。可以说,文言文的词义识记和阅读具有因果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是没有办法完成古文阅读的。因此,要加强文言文的水平,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其实,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作品集,都是值得学生去阅读和欣赏的。教师可以在认为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文言用于运用到阅读当中,使课外阅读能和实际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文言文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文言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阅读注释来通顺文章的内容,再解决字词,分析文章的主要脉络,这样单纯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使他们真正走进课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小组间的讨论中,真正地理解课文,实现自主体验,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对译习惯

一般来说,我们对汉语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使用的困难并不大,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用比较规范的方式去解释句子中的字词,尤其是一篇比较新的文言文,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学生记住了一些单个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但是在翻译时并不会运用或者也不能进行逐字地落实,当然,只有在学生养成反复地实践和记忆以后理解课文才能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做好文言文直译的示范,让学生能够通过进行练习,养成文言文翻译的习惯。当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对新文章和新句子的猜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而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以减少漏译的现象。

(四)加强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强化阅读和背诵的要求

通常来说,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现代的汉语句子可以通过一定的节奏和语气来表达思想感情。同样地,在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古诗文时,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新奇和畏惧,如果这时学生能了解古诗文的语感,就可以为文言文的节奏打动,就比较愿意学习文言文,这不仅有利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还能使学生保持对文言文的兴趣,既少了教师的讲解,也使学生达到了对古诗文的情感内涵的深入感悟并得到内化。可以说,背诵应该比朗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泛读一定的古诗文,并且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进行读和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注重阅读,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积累一些充实的资料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比较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背景 语文教育 教育工作者 中专语文

一、中专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实在教育的理念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语文教育似乎在近代教育事业上显得越来越不受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成长在这样一个汉语环境当中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需要花费太对的经历,所以就对语文学习较为忽视。

我国在中专语文教育的上大部分学校都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会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反感,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缺点,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出,我国中专语文教育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扼杀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这样单项型的教育模式只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停滞不前。

在对于古文化的教育上,一些教育人士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点人认为古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物质文化发展的教育,一味的学习只能导致落后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士认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意义,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这样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理念都是值得推崇的,所在在中专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这样的古文化的深刻意义授予学生使其丰富自己内涵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这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需要清楚的历史文化。

二、不断完善我国中专语文教育

无论是教育或是社会文化中的其他事业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改善与进步的过程,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教师自己要不断总结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最后,传统的考试制度,也在某一个层面上,扼制了学生创作的发挥力。

在中专院校当中往往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化课的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语文教师要想他人所不敢想,以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在每一堂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够发挥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不影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将每一个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

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我们优秀的祖先凭借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在人类创造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的色彩斑斓的痕迹。语文这门课程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精华与深邃之处在其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在暗喻于写意的创作手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传统语文教育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颇受冷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对于我国古文化的一种侵略,虽然英语以及其他课程在当代环境中确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只有学习好本国的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出彩的画面,而却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液具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当前现在,除了营造一个重视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之外,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才是一项长远之计。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课程融合现展的高新技术,如利用幻灯机图说文化发展的历史或带领学生观看相关文化的影片,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语文教育的常识,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和深远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因为是中专类教育院校,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在相较之下还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乐意开展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和研究我国语文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浅显的教育模式之下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历史感。最后,借鉴其他科目对于语文课程的介绍学习,将其知识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相互融合的方法。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美术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无论外部环境为你提供怎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专业水准才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拥有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

首先,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再将其传授与学生。其次,语文教师更加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艺术价值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与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艺术价值的深层次传播。最后,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与学生帮助,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结论

在我国,当代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模式的渗透,语文文化的优秀传承性也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研究层面仅仅局限于高端学者,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语文经典的普及范围很难得到切实的落实。语文教育是作为民族文化的集合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教育人才的根本源泉力量。当代教育必须汲取的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其主要目标是彻底根除封建思想下的"传统文化"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与我国当代教育结合,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所以不断完善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中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能能够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被荒废。

参考文献

[1]徐明生,国学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2]杨春霞,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J]

[3]熊贤君,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J]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技巧

文言文看起来很简洁,但是真正能够去读懂它却不简单,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对古文的了解是不太容易学好文言文的,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差基本就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和积累不足的体现。多数学生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读起来一点都不生动,从学生这一学习心理出发,教师首先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然后循序渐进的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最后引导学生文言文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使学生不但可以学进去,还能够用出来。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以精彩的导语激趣

将文言文中的情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反映的人生哲学等作为精彩的导语导入新课不仅可以突出文言文中的重点,而且还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听的明白、听着精彩,那么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例如,在《赤壁赋》新课开始前,教师“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是选择积极面对呢还是消极的躲避、埋怨?其实我们的心态不同看到的环境也不相同。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在精彩的导语激趣下,学生开始了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并从中得到启发。

(二)以诵读感悟为主的“活”语境激趣

文言文的语境有时会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而这种意会则需要学生在诵读中去品悟。例如,《赤壁赋》的体裁是“赋”,诵读中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声韵的美、浸染到浓浓的诗意,从而慢慢地、深刻地感悟到“活”的语境。

(三)以现代气息的语言激趣

古奥难懂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也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因素之一,以现代气息的语言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去,学生会有一种很“接地气儿”的感觉。例如,《赤壁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为这幅画起个名字,现代感的、古韵感或是中国风感的都可以,然后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原来古文也没有那么难。

(四)以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激趣

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由于学生浅薄的认识很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掉,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去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更深挖掘文言文中的瑰宝。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补充一下古代《诗》《书》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学生在当今的时代中也要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系统梳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

(一)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背诵篇幅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然而很多学生都害怕背诵文言文,甚至提到背诵文言文就会感到很头疼,那么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不要让背诵文言文成为学生的负担,这需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部分理解记忆,使学生找到记忆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这对于文言文的词句积累和写作应用上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积累文言文习惯用语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常用的词语,但是学生却总是会将这些常出现的词语意思高混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会相差很大,那么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的习惯用语就非常重要。如然、者、所、何、乃等常用词语都是一词多意,其中然,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然而,但是;是的,对的;如此,这样;用在句末,“像....一样”教师可以将这些词语的意思整理出来,并让学生去找一找在过去学过的文言文中分别对应着哪些句子的解释。

(三)积累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很缺乏,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很难去读懂课外的文言文,这对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着很大的阻碍。通过教材及课外的一些文言文阅读中不难发现,多积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言文就起到一份“线索式”的帮助。例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当神器之重”这句的意思是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若不知道神器一词的意思就不能准确的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古代的文化常识,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成帝位为“神器”,学生由此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神器”一词的由来。另外像诣、劾、折、六部、太史、太守等词语都包含着古代文化常识,也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词语,教师可以将这些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文言文中遇到这些词句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大部分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困扰,就是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理解了,但是做文言文题目的时候却瞬间懵了,不知道要如何下手。还有的学生干脆随便答题,胡写一通。那么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把突破文言文迷宫的指路针,使学生可以有策略的去答题。例如我们在解题中常用的方法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和联想推断法等。另外还有虚词的判断、特殊句式的理解等,当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常用的方法,并可以灵活的运用到文言文的解题中去,那么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就非常有卓效了。教学和学习一样,只要用对方法,那么一定会见到效果。

参考文献:

[1]詹秀明.浅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5(A0).

[2]游晗.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古文文化常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63-02

文言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论语》和《孟子》等著名思想为例,在两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教学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需受到重视。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因为所占篇幅大,其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文言文的教学与教学方法更受到各界的关注。近年来,针对文言文的教学,学校和教师虽然对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并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但初中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着问题。

1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依然遭遇着困境,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

相对而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不可避免的让学生在认知理解上增加了难度。学生因为陌生、不理解对文言文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其次,又因为在课文中文言文的比例相对较小,老师通常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就是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穿插以此方式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学习四五篇白话文之后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是分散的,加之文言文在日常中并不使用,长时间的间隔使得文言文的学习很容易就被学生遗忘。此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往往以读懂为主要目标,并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的总结,不能将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联系起来,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1.2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通常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采用的多事串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生,老师因为担心学生听不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自己实现阅读课文和完成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中也多是沉闷的气氛,这中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同时也不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追问,同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1.3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厌学心理。

受应试考试影响,日常学习中教师往往只会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反复的阅读和记诵。这种枯燥乏味的朗读环境,让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学生在这种读书方式中,也往往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根本不能够走进文字里发现其中的魅力所在,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除了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认识也是造成文言文学习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时代,很多学生存在着文言文已经过时的心态,对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没有从根本上获得认识。

2 解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本文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接下来针对具体的问题就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给出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2.1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白话文相比来说,文言文指的是一种书面的语言,白话文则是口语。文言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古文,是人们在写文章时使用的极具典范的书面语言。与随着时展具多变特性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极具稳定性。在中国,文言文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近代的五四文化新文化运动文化时,文言文才为白话文所取代。白话文也才成为当今语言和写作的主流。

文言文最大特色就是文字简练优美、经久不变,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学生真正的意识到文言文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下定决心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2.2 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文言文学习中,多读与熟读是一种传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古文行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式这个道理。因此,文言文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听读课文,能够认准字音; 其次学生要和读课文,明确的掌握文章的节奏; 再就是分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意思真谛; 最后,学生齐读课文,对全篇文章理解并进行分析。

2.3 文言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协调的运用,那么绝对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串讲的方法,在文言文进行串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分清主次、难易、轻重、详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设计问题,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美妙的音响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弥补和丰富。

2.4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能够长久保持,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首先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由此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生都有所受益。

2.5 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类,养成积累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多为文言词语的积累。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让学生通过注释与工具来掌握文燕词语。通过具有规律性与特殊性的学习,让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实现学习。

3 结论

本篇论文主要分析论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举措。除了以上之外,还需要学生将文言文充分的运用,并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写作,将这些教材中的文言文当作一份宝藏进行发掘。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 2012 年07期.

[2] 袁彩霞.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D]. 华中师范大学.2004 年.

[3] 陈励.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06 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