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与治理”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拉开帷幕。本次论坛面向新时代发展要求,与会专家学者共同交流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与治理领域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助力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院士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王稼琼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朱高峰、殷瑞钰、王礼恒、田红旗、胡文瑞、郑静晨、丁荣军、杜彦良、黄维和、柴洪峰、金智新、凌文、卢春房、陈湘生、刘合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以及来自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200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另外有13000余人次参加了线上会议。

何华武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于2019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王稼琼表示,北京交通大学在125年的发展历程中,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盯制约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的原创重大成果。牵头建设了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轨道交通研究台。年来,学校还汇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发挥学科群优势,培育组建了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成立了实体化的川藏研究院,启用了丰台轨道交通创新基地,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全力服务我国“高铁名片”和“交通强国”建设。

论坛上,15位院士、专家学者和业界翘楚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分别作学术报告。

孙永福院士从战略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高铁安全发展态势,表示虽然目前我国高铁技术完善,安全持续稳定,但是其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安全重要威胁。为此,孙院士依据战略管理论提出了高铁安全治理的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突出强调了高铁安全始终应该从风险源头出发,从根源处预防事故发生。会议中,孙院士还表示未来我国高铁安全建设要始终围绕坚持推进设施设备质量安全、科学组织高铁运营管理、加强高铁安全行业监管、重视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参与、提高高铁应急救援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六大重要战略任务,并指出在2035年,我国高铁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卢春房院士表示,目前高铁安全监管还存在着立法不完善、政府监管与企业责任界面不十分清晰、地方政府对高铁环境监管有不到位之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卢院士提出:在立法方面,应当推动《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修改,进一步细化高铁安全监管的具体规则,监管部门应当强化监管机构独立,地方政府应当权责分明,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铁安全治理,加强监管能力与监管体系现代化建设,从而使铁路安全监管更加有效的服务于高铁安全。

田红旗院士主要介绍了高校参与高铁安全治理的贡献,她表示,社会力量是高铁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始终是社会参与高铁治理的中坚力量。为说明高校的巨大贡献,田院士从参与中国高铁安全治理的方式方法和建设贡献两方面介绍了中南大学在参与我国高速铁路安全治理中所起到的领军作用,并详细展示了中南大学目前所取得的的研究成果。最后,田院士对未来高铁安全治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进行展望,并提出多元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模式和未来高铁发展更高速、更智能、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杜彦良院士针对目前我国高铁无砟轨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病害,对行车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问题,提出了温度和列车荷载耦合效应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长期能演变规律研究方向,并介绍了研究中采用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等不同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将融合深度学与数据挖掘方法、深化试验与数值分析、搭建多种试验方法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最后杜院士表示目前高铁安全工作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亟待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地域和复杂条件下的高铁安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应对安全保障新挑战,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翟婉明院士表示,我国高速铁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规模运营给高速铁路带来了一系列服役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与挑战,长期服役过程中的蛇形稳定问题、运行问题、车轮异常磨损和钢轨损伤与扣件失效问题是现在高铁安全运维的重难点问题,并重点介绍了这些研究方向的理论最新进展,同时提出需进一步加强对高铁系统全面的智能检测与辨识技术,我国高铁实现智能安全运维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工作。

郑静晨院士聚焦于灾害救援医学工程体系与铁网应急救援医疗保障。随着灾害救援医学的兴起,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应运而生,“印尼海啸救援”事件中国救援队的积极响应与出色表现也使得中国救援队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标志着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进入世界救援舞台中央。郑院士表示,灾害医学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学科建设和系统工程体系建设两件事,并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救援设施设备。他也指出,现代铁路医疗救援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应按照“台一体,防治兼备”的原则,建设完善的救治体系,积极响应国家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规划纲要。

陈湘生院士从宏观角度总结了目前我国高铁运营痛点,提出了建立智慧化的高铁全方位安全监测系统,并希望在目前铁路“四电系统”基础上能够形成高铁沿线“第五电”,构建安全模态感知系统。会议中陈院士从核心技术层面系统介绍了高铁智能化监测系统、高铁安全模态感知技术以及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下的高铁安全构建三大技术方案,并结合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成果。最后,陈院士针对两大安全系统构建技术路径进行总结发言,并表示未来将努力朝着为高速铁路全层级、全地域、全系统、全部门、全业务提供安全服务方向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表示,我国铁路规模巨大,且地理气候多样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杂,而区域大范围和高频次的安全监测对长时间定点和中继通信及一体化监测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空天车地监测网络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他指出通过天空地链路连接成一个一体化的、综合的星空、星地、空地及地面互联互通的高铁运营安全网络监测系统,从而实现区域大范围、高强度、多维度的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需求,同时,空天车地一体化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将为促进“一带一路”愿景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中国中车孙帮成代表王军副总裁报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中国高速列车一体化智能安全保障解决方案的必要。一是高速列车安全面对现代化产业升级、运行环境复杂、网络数据安全、列车防灾等挑战,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为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二是在智能安全保障的总体理念下,从本构安全、主动安全和信息安全出发,全面建设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为列车安全运用发挥了显著作用。最后指出,构建“本构安全+”智能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是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来自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的铁路安全领域相关专家,从安全保障仿真技术、监测技术、评估技术、事故分析预防技术及互操作与安全认证技术等角度阐述了国际先进的铁路安全保障技术与前沿理念。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孙永福院士、卢春房院士和秦勇教授主持。

据介绍,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50篇,收录39篇,其中10篇被评为论坛优秀论文。孙永福院士与胡文瑞院士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胡文瑞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大型的关于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与治理的技术盛宴、思想盛宴与理念盛宴。本次论坛交流成果对全面提升完善我国高速铁路安全治理与保障的技术创新水,指导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未来发展路线与战略方向的确认,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来自来自德国、法国、日本、英国5个国家、以及中国工程院、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200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同时实时开展了视频和图片直播,扩大了学术交流范围和科普效果。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是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具有宏观、战略、前瞻、综合和工程的最高级别品牌学术活动,针对国家前沿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为相关领域的中外顶级专家搭建高水、高层次的交流台,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工程科技发展的方向,更好地引领未来工程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战略意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